我校承办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8月25—26日,由甘肃省文物局主办,西北师范大学与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联合承办的甘肃省第二届简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甘肃省政府副秘书长张正峰及我校校长王嘉毅教授等出席开幕式。来自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以及中国内地和香港、台湾的180多名专家参加了研讨会。开幕式由甘肃省文物局局长杨惠福主持。
我校校长王嘉毅代表承办单位在致辞中指出,作为中华文明重要载体的简牍是重要的历史文化宝藏。甘肃简牍出土时间早、收藏数量多、保存质量高,是这座宝藏中的主体典藏。简牍出土地贯穿甘肃东西全境。总数近7万枚简牍的出土,奠定了甘肃简牍在全国简牍整理、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文史学科是西北师范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学校在简牍学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并与其他承办单位在开展学术研究、编辑出版《简牍学研究》、学科建设和培养简牍学人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学术界有良好的声誉,并表示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强化与我省文博单位以及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合作,适应简牍学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为简牍学的研究作出更大的贡献。
省政府副秘书长张正峰在致辞中指出,百余年来,甘肃简牍出土30多批次、6万多枚,其中汉代简牍占全国总数的80%以上。甘肃简牍的重大学术价值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进一步拓展了中国文字学、历史学、文献学、书法学等学术领域。甘肃省政府十分重视简牍、保护及研究工作,简牍研究成为甘肃建设文化大省的重要内容,是陇原文化奇葩,是甘肃对外交流与合作的一张名片。
研讨会主题发言由我校文史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田澍教授主持。会上,李学勤先生作了《清华简关于秦人起源的几个发现》的大会专题发言。李学勤先生介绍了清华简的收藏情况、最新整理成果的公布及秦人的起源问题,并认为简牍学研究开始步入“黄金时代”。他并结合自己在甘肃省甘谷县毛家坪的实地考察,认为秦人来自于东方,周初秦人活动于渭水上游一带。
研讨会上,先后有107位与会专家围绕楚简、秦简、汉简、马王堆帛书、清华简、港大简、三国吴简等发表论文讲演,涉及简册的复原缀合、古文字释读与阐释及以简牍内容为中心的历史学、哲学、法学、思想史等方面的问题。会议论文将于近期内结集出版。
会议期间,还举办了甘肃简牍整理的最新成果展览,并向代表们赠送了采用彩版、红外线扫描和简牍释文同出的《肩水金关汉简》(第一辑)及我校教师编写的《简牍学教程》。
本次会议是甘肃“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编辑:王育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