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师生热切关注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
10月15日至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主要内容为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本届全会聚焦文化事业,引起了我校广大师生的热切关注。
我校党委书记刘基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起点上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诉求的迫切需要。《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高校是社会的文化高地,是保存、传承、传播和创造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对社会的文化建设具有强烈的辐射功能、提升功能和示范功能。在传承文化文明、弘扬文化传统、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繁荣中具有其他社会组织不可替代的作用,肩负着独有的历史使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给大学文化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给大学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大学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大学文化的创新力、软实力和竞争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高校在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应该做到:一是传播先进文化,培养合格的国家建设人才。大学文化是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重要部分,是人类社会长期积累的优秀文化的缩影,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传播先进的文化,用先进的文化培养各种优秀人才,要将先进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底蕴和文化精华、高尚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等源源不断地传递到社会,使之成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元素;传承优秀的人类社会知识和价值,引领社会文化向更高层次迈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二是以培育大学精神为核心,建设现代大学文化。大学是文化生产、创造和发展的主体,大学的师生是思想活跃、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群体。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就要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活力,不断推动文化创新。通过批判地吸纳大众文化、抵制腐朽文化、彰显主流文化、交流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引领和辐射社会文化,引领社会文化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势,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决策咨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有助于推进文化创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保障。哲学社会科学在文化创新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的哲学社会科学要通过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的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深入回答社会普遍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增强科学理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切实可行的决策参考。
我校政法学院何继龄教授对这次全会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解读:第一个层面,十七届六中全会将是一次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全会认真总结了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的经验,明确了下一步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内容、方法等,在我国文化发展史上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第二个层面,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文化建设与文化体制改革在两个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一是文化生产力得到发展,文化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国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初见成效,老百姓拥有了相当的文化权益。但与我国作为经济大国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地位相比较而言,文化方面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加紧去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如何将会议精神与自己的本职工作相结合,为文化建设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个人认为应该主要抓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文化建设的主要对象应该是广大的青少年,要以文化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二是改革传统的考试制度,将教育与文化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既传授知识又塑造文化精神;三是将文化建设渗透在学校的教学管理等各项工作中,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式,使学校成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继承文化、传承文化的前哨。第三个层面,就文化体制改革而言,终点应是内容的改革,同时不断推进媒体覆盖与文化产品的延伸,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着力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家园,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问题,我校生命科学学院2010级学生卓丽谈了自己的认识:在当今这个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的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其力量深深熔铸在国家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对文化的涉猎还比较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解也比较浅,但我们了解校园文化对于一所大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对于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而这种影响往往是任何课程所无法比拟的。健康、向上、丰富的校园文化对我们的品性形成具有渗透性、持久性和选择性,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拓宽同学们的视野,培养跨世纪人才具有深远意义。
我校外国语学院2010级学生吴樱在谈到自己的感想时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在社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文化是提高素质的基石,文化是塑造人格的载体。从个人角度,要有高度的思想觉醒意识,用文化武装自己,用文化充实生活;从国家角度,应出台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推动全民了解文化、创造文化。文化程度的高低,不单纯是个人修养的反映,也是国家形象的体现。为了提升人民的品格,为了巩固我国在世界之林的地位,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深远意义。
(编辑:杨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