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图片

老网站数据

当前位置:首页  老网站数据  校园快讯

长江学者——卢小泉

       “荣誉的背后是不懈的坚持和奋斗,也是十年征途上历经的艰辛和汗水。”作为此次“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卢教授如此谦虚地谈及自己入选之初的感受。
       “科研,注定是一条不平凡的道路,走在这条路上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研究之初,在学科迅猛发展的背景下,课题研究者都强调新颖独特,而卢教授在做卟啉类生物分子的电子转移机制研究时却踏踏实实从基础做起,其所在团队的研究也是最为系统的。在研究过程中,他们脚踏实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多种研究性方法,在认识光合作用、进行仿生能量转化并储存太阳能等方面效果卓著,也使得“申请者”小组成为国际上最系统研究卟啉分子电化学性质的课题组之一。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这么多年坚持一系列的基础性研究,才奠定了卢教授及其团队后来在该研究领域中的地位,并在“卟啉电化学”和“扫描电化学显微镜”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兴趣需要不断的强化。”问及研究卟啉类分子在仿生界面电荷转移动力学的初衷时,卢教授这样告诉我们。这项课题的研究是卢教授的兴趣所在,“我刚开始研究卟啉分子的时候,发现研究卟啉分子在金表面作用的学者很少,然后我就着手开展这项工作,在开展过程中才发现原来并非学者少,而是困难大。”诚然,科研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条坦途,一路走来自然也是坎坷磨难、困难重重。“我们没有充足的试剂,于是从1997年开始着手合成相应试剂,想将其应用到软界面和硬界面,观察变化和作用,但是在2001年之前,我还没有得到过任何一个项目的支持,为了研究能进行下去,我曾经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做研究,至今我在家里还保留着当年几张版面费和购买相关书籍的发票,这些都成为我当年在学术研究道路上坚持下去的纪念。”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卢教授的课题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果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2002年卢教授得到了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之后陆续又得到了学校、政府以及国内外同行的支持与鼓励,随着科研条件的改善,卢教授带领自己的团队于2010年正式建立了甘肃省生物电化学与环境分析重点实验室,2012年度该团队被评为教育部创新团队,成为甘肃省属高校本年度唯一的一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也是本年度全国分析化学唯一的一个创新团队,2012年也获得了甘肃省创新群体计划的支持。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实验条件的完善和技术的提升更激发了卢教授的科研兴趣,卢教授告诉我们,项目进行至此,他们已经在考虑将卟啉类分子的研究应用到纳米水平,观察其在微纳界面和常规界面的区别。同时,西北师大作为一所地方大学,实验室也将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一些项目纳入研究范围之内,如电极材料、废水处理等,利用实验室的高科技为当地经济发展谋取福利。
       卢小泉教授在科研方面卓有建树,在长达数年的教学生涯中也是硕果累累,2002年卢教授曾获教育部第四届高校青年教师奖;2005年入选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2009年入选甘肃省领军人才……虽然一直致力于学术研究,但是卢教授也没有放松过对本科生成长的关注,目前学校科技处为活跃校园学术氛围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了以“科技、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科技普及活动,希望针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在环境、能源、食品安全等方面引起师生们的关注,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提高学生对科技的兴趣。
       在谈到对学生的要求时卢教授说:“我始终认为,作为一个学生一定要坚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也许你在某个阶段成绩不是很好,但你一定要正视这一点,最起码这时你的人格是完整的,无论如何都不能作假。只有约束好自己的行为,才能真正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卢小泉教授在学术研究道路上体现出的团队协作精神,资源共享意识,持之以恒的毅力,以及脚踏实地的作风都给予我们极大的启示和鼓舞。回味这些话,我们对科研和学术也有了新的认识,希望卢教授在科研道路上越走越远,在师者生涯中再结硕果。

(编辑:周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