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大兰天学生公寓变身记
2016年11月,为深入贯彻落实西北师范大学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围绕学生成长这个中心,通过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参与公寓管理和服务,逐步提升学生自治能力,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简称学生“四自”)。
兰天学生公寓楼宇管理采取项目化承包运行模式,实行楼长负责制,楼长由学生担任,全面负责本楼内事务;临时用工由学生公开聘任,以此倒逼临时用工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质量;设置综合服务岗(楼宇、楼层互助发展引导员、楼管员)、互助发展岗(宿舍互助发展引导员)、楼宇保洁岗、安全督查岗和宣传采编岗五个体验锻炼岗位;“宿舍+楼层+楼宇”互助发展引导员网格化模块的形成;开通“都是自律咖”微信公众平台;开通学生网络“报修”窗口;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公寓自律委员会,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党员公寓微服务站相继成立。这些都是兰天学生公寓管理和服务模式综合改革的结果。而恰恰推进改革的源动力是学生“四自”工作的开展。
公寓更加干净整洁了
2016年10月,是兰天学生公寓面貌迅速改变的时间节点。在省、市、区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学校党政的坚强领导下,兰天学生公寓开始从消防安全、环境卫生等方面开展了专项整治。
按照消防部门要求,更新了兰天学生公寓废旧消防设施,归整了楼宇外露线路,固定了部分学生宿舍电线插板,张贴了消防标语,配备了消防协管员,开展了逃生疏散消防演练等。
环境卫生整治方面,粉刷了所有楼宇外墙、楼内楼梯间和走廊,平整了原11、12号楼拆除地面,铺设了渗水砖、广场砖以及人行道砖,更换了宿舍损坏的卫生洁具、晾衣架、窗帘和卫生间吊顶;维修了宿舍破损的衣柜家具,修补了宿舍破损卫生间墙面等。
这些改变,使得兰天学生公寓面貌焕然一新。但更大的改变随之推开。
封堵楼宇垃圾道,让学生自行提垃圾下楼并投放在固定垃圾收集桶里;自行车划定区域集中摆放并摆放整齐划一;设置减速带,标识限速牌,指定机动车停放区域。
以上看似简单的行动,起初受到了很多同学和商户的抵制,是率先参与“四自”学生的带动,慢慢地由抵制变为认同再到执行。
“这是我在兰天学生公寓住宿的第四个年头,以前我们住的很‘随意’,周围垃圾也多,自行车也是东一个,西一个停放,甚至楼道里也有;在没有封垃圾道时,我们都往垃圾道里扔,扔满了就往楼道里放,最可怕地是每次掏垃圾,那真叫一个‘脏’,尤其到夏天气味就更难闻了!自从去年垃圾道封了后,倡导我们自行拿下楼丢弃,起初有些不适应,慢慢地大家就都适应了,可喜的是楼道里随便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了,现在外面的垃圾也是一天集中清运两次,整体感觉楼里楼外干净整洁多了。我想倡导我们自行拿垃圾下楼和摆放自行车这些事并不难,难的是坚持,潜移默化地对我们的行为养成很有帮助!”化学化工学院学生张研说。
历史文化学院学生马艳艳是参与每周一天,一天两次不到1小时的楼道保洁体验劳动的一名“四自”引导员,在小学和中学就经常参加值日的她,对于这样的劳动她轻而易举。
“这样的体验劳动,不是让我们干多少活,而是唤醒更多同学对公共环境卫生保护的意识,让更多同学学会尊重别人劳动成果。如今,在我们的带动下,随意在楼道里乱扔垃圾的现象越来越少了,相反,还有些学生主动帮我一起打扫楼道,很感谢我所在层的同学们。”马艳艳如是说。
“公寓是我家,建设靠大家”。只有每个学生切实把自已“摆进去”,才能更好的践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理念。
公寓的改革和变化,吸引了云南、江西、青海、甘肃等省有关高校前来观摩学习;来公寓的家长和曾在公寓住宿过的学生普遍感觉公寓更加干净整洁了。
尽管公寓变得干净整洁了,但离学生对优质住宿环境的满意度还相差很多,相信不久的将来兰天学生公寓的住宿环境会彻底变好!
服务更加“人性化”了
“自律咖”是参与“四自”工作学生的俗称。公寓院子里、大门的保安岗亭里、楼宇管理室里、楼层过道里,随处可见胸口贴着工作牌、胳膊上戴着“安全员”、“安全督查”红袖章的“自律咖”。他们已然融入了公寓的管理和服务中,成了这里的“主人”。一页页值班日志、一张张帮扶笔记,记录的是他们工作的过程。
“同学您好,我是9号楼楼长郭超,欢迎入住兰天学生公寓,如果以后遇到什么困难,请随时拨打我的电话,楼门口公告栏里有我的电话”。大一新生刚入住没几天,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生郭超就已经跑遍了整栋楼,这些话他说了上千遍。他的电话明显比以前多了,当他很快协调解决完一件事后,满满的充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每逢迎新季,总会有校外人员来公寓楼给新生兜售各种商品,不但破坏了公寓的正常秩序,而且对公寓住宿学生带来安全隐患。从去年开始,郭超和安全督查岗的同学每天都会巡视楼宇安全,同时临时用工也多了一份责任,“双管齐下”不让非公寓人员随便进入,有效提升了公寓楼内的安全系数。
以前临时用工经常得到学生的“吐槽”,现在更多的是“乐融融一家亲”的局面。学生“四自”工作的开展,以及实行“固定+业绩”工资制度,且考核由学生楼长完成,不仅压缩了近一半的临时用工数量,而且提升了临时用工的服务态度和质量。
“以前有急事晚归了,叫好大半天楼管阿姨才能开,甚至不开。而现在每天凌晨2点之前楼管室的灯都是亮的,就是为有急事不能按点归宿的学生提供“人性化”的服务。”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学生刘晓玉说。
“晚归的学生少了,在每次履行完登记后,我们很快就把门打开了,也没有凶巴巴的指责他们,而是面带微笑的说声,下次要早点归宿,经常晚睡不仅对自已身体不好,而且还影响别的同学。这样一来二去,经常晚归的学生也不好意思了。”3号楼晚班楼管穆群楼说。
暖气比以前热了,“报修”后维修的速度快了,服务态度和质量更好了,投诉的学生少了,满意的学生多了。增加集中晾晒区,增设开水供应点,设置暖瓶存放处,简化新生入住、毕业生离寓手续,优化退宿、调宿方案,尽可能多的满足残障等学生的住宿要求,这些的背后是公寓服务保障更加“人性化”的体现。
不仅如此,每栋楼管室还配备了微波炉,方便给学生提供热饭、热药等。这些变化,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也加速改变了学生对兰天学生公寓态度和“四自”工作的认识。
“以前一到冬天,宿舍的暖气不太热,有时半夜就冻醒了!从去年开始,提前三四天供暖,宿舍的暖气明显比以前热了,而且基本是全天候供暖。”数学与统计学院学生赵巧娟如是说。
“一进楼门就能看到公告栏,宿舍报修的温馨提示很显眼,白天和夜间怎么报修和联系电话都是公开的。现在宿舍断电、漏水、桌椅破损只要报修,很快就能得到维修,而且维修师傅的服务态度比以前好了!”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学生钱娟冰说。
学生更加自律了
“践行‘四自’理念,争做文明学生”是张贴在公寓里的一句口号。一个学生习惯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好的习惯可以“感染”,而坏的习惯“感染性”更强。学生行为习惯的改变,不单靠喊口号,而更多的是从“微”行动开始。
“说实话,作为独生子女的我,上大学前习惯了一个人住宿,生活起居比较懒散。自去年宿舍有了互助发展引导员后,变化也就开始了。起初我们三个都嘲笑她“一根筋”,每天叠被子,物品摆放整齐,定期清洗卫生间,出门切断插线板电源,等等。但她没有被我们的嘲笑“拉下水”,反而更坚定了,是她的坚持感染到第二个舍友,第三个舍友,直到我们四个一起为了我们共同的“家”而努力。现在宿舍真的很温馨,比待在家里还好。更重要的是让我走出了个人生活的怪圈,开始了融入公共生活,这对于我今后工作、生活很有帮助。”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学生李正蓉说。
“以前周围打开水的人少,慢慢的打开水的也不打了,开始在宿舍烧了。而现在烧开水的人烧着烧着就不好意思了,看着舍友及周围的人都下楼打开水,还会经常听到他们的提醒,这样烧我们都不安全。慢慢地打开水成为我们公寓的一道靓丽风景线”。经济学院学生王轩平说。
“亮”出学生党员身份,让公寓直属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硬”起来,这是成立西北师范大学学生党员公寓微服务站的初衷。目前,公寓楼宇和楼层互助发展引导员大部分由学生党员担任,“学生党员+”更好地帮助了“后进生”。
商学院学生李国燕是一名中共党员,同时担任14号楼楼宇互助发展引导员,如今已保送上海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她所在宿舍不仅是本楼的标杆宿舍,而且是学习的先进宿舍。除她之外,还有两名学生也取得了保研资格。李国燕以“引导员+中共党员”的身份不仅带动同宿舍同学自律,还力所能及的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同学,在她的影响和示范下,身边的其他党员同学也加入到了微服务站。
楼层互助发展引导员的工作琐碎而庞杂,化解宿舍矛盾、协调宿舍互助发展引导员、劝导学生不使用违禁电器、帮扶宿舍内务整理、督促楼道卫生清洁、排除宿舍安全隐患等。虽说是个普通而平凡的实践锻炼岗位,但也是一个责任重大的岗位,是公寓“四自”网格化运行中承上启下非常关键的一环。
“做为一名最基层、最一线的学生管理与服务者,在收获成长的同时,心中不免有诸多感触。回想起初做楼层互助发展引导员,很多学生对我的工作不配合,但是我没有就此退出。反思后,决定先做好自己,通过自己的行为感染他人。慢慢地将停留在宿舍内务整理表面上的帮扶深入到学习、生活、心灵等方面的沟通,建立了信任,成为了朋友,让被帮扶的同学从内心深处有切实的行动和行为的改变。这一刻,越觉得这项工作有意义了。”担任1号楼1层互助发展引导员的外国语学院学生杨妍在帮扶笔记中这样写道。
责任,是参与楼管员实践锻炼的学生感受最深的词。“楼管”是楼宇安全的第一道防线,突发情况应急处理,外来人员严密排查,这些都是“楼管”要具备的“硬功夫”。
一周在楼管室值4小时班的法学院学生许登明说:“我觉得这份工作能对我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帮助,尤其是锻炼我的应变能力和责任意识”。
体育学院学生牛全,是安全督查岗的一名“自律咖”,平时主要协助保安执勤和巡逻。“从摆放乱停自行车,提醒过往车辆注意车速,到把流浪狗赶出公寓等小事着手,从一开始工作的紧张和害羞到现在觉得很光荣,这一路的变化对于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成长。我希望我们细小的服务和付出,能够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同学自律。”牛全说。
教育技术学院学生蒲瑛本着拓展专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的愿望,参加了宣传采编岗锻炼,并成为一名“自律咖”。
“以前没来兰天学生公寓住宿前,在网络上看到很多负面的消息。但当我住进这里后,慢慢地发现还是有很多可学可以挖掘的人和事,尤其这一年以来,公寓的面貌焕然一新,相信每个人都看在眼里。既然我们选择了西北师范大学,公寓做为这个大家庭里的一部分,理所当然要爱护和维护她的形象,毕竟我们年轻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更多的正能量。”蒲瑛如是说。
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培养学生“四自”意识创造了条件,和谐的育人氛围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土壤。大学作为育人的地方,其教育功能不仅在书本和课堂,还在于校园环境和大学文化。公寓作为校园环境的一部分,理应承担育人的前沿阵地,理应为学校第七次党代会描绘的筑就一条着力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批判性创新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宽、厚、美、强”特色之路贡献力量。
一年来,兰天学生公寓的变化是全方位的,单就由起初小部分学生自律到现在部分学生自律的变化,很多人付出了大量的工作。尽管公寓的管理和服务还有很大改进和提升的空间,但欣喜地是只要坚定的迈出一步,改变就会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