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图片

老网站数据

当前位置:首页  老网站数据  改版  毓苑萃英

【兰州日报】把弘扬传统文化落实到研究和教学中——访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韩高年

 

 

 

    韩高年1971年生于甘肃金昌,中共党员,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中文一级学科带头人,文学院院长,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与文化研究,以及西北地方文献与文化整理研究。学术兼职有中国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骈文学会副会长、甘肃省乞巧文化研究会会长、甘肃古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等。

 

 

 

 

    按我国传统,在给初生婴儿起名时,都流传着女《诗经》男《楚辞》的说法,因为这些名字不但好听而且含义隽永,这些先秦时期的文学到现在还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此次为大家介绍的正是致力于先秦文学礼仪以及传统文化深入及普及工作的韩高年教授,生于上世纪70年代年的他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之路上正焕发着勃勃生机。

    记者在韩高年的办公室见到了他,扑面而来的就是多到没有地方放的各类书籍。也许是深受古典文学的影响,用“儒雅”这个词来形容他就再合适不过了,很难想象出过数十本专著及百余篇论文的韩高年竟然才40多岁。

    说起自己为何对文学格外感兴趣,他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说:“我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那时候物质比较贫乏,所以在我的精神世界里一旦喜欢一样东西就很专注,再加上那时候文学氛围很浓厚,我就不知不觉地爱上了文学。记得上中学时我们学校还有文学社,经常会请诗人和作家来讲课,这对我的文学提高很有帮助。”

    记者一边采访一边翻看他的著作,发现韩高年编撰了很多关于先秦文学的书籍,他说:“钟爱先秦文学,是因为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其价值在于确立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取向和格局,研究先秦文学《诗经》、《楚辞》等,相当于是回溯中国文学的源泉。而先秦文学和文化又与我们甘肃是分不开的,从历史上来看,周人的发祥地就在我们的陇东地区,所以研究先秦文学对我省的文学文化溯源也很有现实意义。”

    不仅如此,韩高年还将先秦文学和与之相配套的礼仪有机结合起来研究,这在学术上是一个创新和突破。记者问他为何会从礼仪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先秦文学。他说:“其实文学与礼仪本身就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国从周代以来就提倡的礼仪,很多文学作品本身也是为礼仪写作的,比如《诗经》就是在典礼和仪式上演唱和吟诵的,过去的文学研究把它作为孤立的文本来研究,而没有放在与之相对应的语境之中,其实这不是一种新的角度,而是一种还原。”他接着说,而过去只侧重作品文本而较少关注文本生成历史语境的研究方法,无法从根本上揭示先秦文学的本质、社会功能及各种文体的演变规律。所以我认为,先秦文学的各种体式,包括神话、诗歌、散文,都产生于礼乐制度和礼俗仪式的语境之中,其产生的动因是礼俗仪式展演的实际需要,是各种礼俗仪式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先秦文学的实用功能是首要的功能,其次才是审美的功能。”

    他举例说,就像我们唱国歌一样,总是伴随着升旗仪式或者庆典,神圣和庄严。《周颂》就用于古代的各种礼仪场合,比如祭祀祖先,特定的成年礼等,我们耳熟能详的《关雎》就是在婚礼上唱的歌词。直到现在甘肃的陇东地区还保留了很多传统礼仪文化,比如西和县的乞巧文化礼仪,就有一整套完整的唱词和礼仪规矩,到现在还很盛行。所以我省自古就是礼仪大省,周秦文化在上古文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代表性。

   “根据这一理论,我的神话研究,如夸父神话、西王母神话、女娲神话等研究论文,就尝试从传统的题材、主题研究中跳出来,努力揭示这些经典神话文本产生和流传的仪式背景,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其意义和价值。”韩高年的专著《礼俗仪式与先秦诗歌演变》被称为“首次从礼俗视角系统梳理先秦诗歌形态演变”;《诗经分类辨体》,也尝试打破将《诗经》当作一本“诗歌总集”的观念,分时代、分体式、考作者,揭示辨析各类诗体的特征,描述其演变的规律,因而被有的学者称作“《诗经》研究的一个突破”。

    除了在学术上精益求精,韩高年还担任着教学工作,每年要带很多本科生和研究生,谈起自己的教学方法,他向记者透露:“教学方法也谈不上,但我有个习惯,就是每年有新生入学后我都会要求他们阅读《论语》和《老子》,这么多届下来未曾中断过。之所以这么做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是不想让学生们一开始接触先秦文学就因直接面对大堆经典注疏而知难而退,失去对专业的兴趣;二是因为《论语》和《老子》这两部书分别代表着儒家和道家这两个中国文化的重要的起始点,同时这两部书的文章也是小品散文与诗化散文的典范,读之可以体会先秦文学既长于文艺又深于思想的本质特点。”每周韩高年都会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在批阅的过程中他充满着惊喜和乐趣,因为学生们对两部书,尤其是《论语》章节的理解常常超出他的预期,尽管有时学生的观点可能与文本原意相去甚远。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论语》的章节,韩高年会推荐杨伯峻先生的《论语译注》、朱熹的《论语集注》、黄式三的《论语后案》、程树德的《论语集释》,以及李泽厚的《论语今读》等书。“随着阅读的深入,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丰富,因为要尽全面和客观地解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也敦促我对《论语》重新研读。在此过程中,我体会到教学相长、温故知新的乐趣。”韩高年欣慰地说。

    除了课堂教学,韩高年还致力于古典诗词吟诵的普及,组织全校学生创建“子衿”诗社,与多所大学合作,开展古典诗词吟诵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为了能让传统文学更加普及,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和阅读,韩高年很早以前就走出了校园,在各大公益讲堂传播国学知识。“记得有一次我给外单位的职工讲《论语》和《孝经》,教室里有两个工人干完活之后也没有走,静静听课而且还在课后与我交流,他们说第一次觉得学习是这么美好的事,这让我非常感动,就把随身带的书送给他们,并告诉他们只要想学习什么时候都不嫌晚。”韩高年说:“我觉得学习传统文化和文学就要把‘仁义礼智信’内化到自己的品格中。相对于学生来说,这些劳动者对我讲的东西感兴趣让我格外动容。我的听众文化水平相差很多,但是作为老师要秉持有教无类的思想,根据讲课对象不同我会调整自己的内容。我曾经也给一字不识的人讲过传统文化,其实只要讲课方式通俗一点,多放视频和图片等,采用较为直观的教学方法,他们完全能听得懂。”

    “讲课要带着温度,要有人文情怀,而不是程式化的说教,要把学到的东西尽可能用最好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们精神上的触动。”韩高年出版的国学书籍不仅有纸质版,也有有声读物,很多未曾谋面的读者会通过电子邮件跟他讨论书中的疑问。“说实话,我最怕出版的作品石沉大海,每次看到学生或读者的反馈,我都非常高兴,学术就是要讨论才有进步,哪怕听到完全相左的意见我也很乐意,有争议有讨论才是好事。”

访谈到最后,韩高年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我省的传统文化建设前景很是期待。他说,甘肃是文化大省和文化资源大省,相对于过去,我们现在的形势很好。希望以后图书馆和大学学术机构要给大众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要弘扬传统文化,就必须把精深的研究与灵活的普及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文化走向大众,走进社会,为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

 

来源:《兰州日报》 时间:2017年11月3日  字数:2798字

原文链接:把弘扬传统文化落实到研究和教学中——访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韩高年

(编辑:何添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