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萍:生命、处境、选择——评电影《无问西东》
如果不是朋友圈召唤得紧,我可能会错过《无问西东》这部电影。片头忧郁的男中音发出了惊世之问:“如果提前了解了你所要面对的人生,你是否还会有勇气前来?”之所以说这是惊世之问,是因为我们既无法提前了解自己的人生,也无法选择来或不来。但导演抛出的这个非常文艺的问题,还是紧紧地抓住了一个文艺老骚年的心。
《无问西东》四个故事的组合方式,是引发差评的主要槽点。不过,不管将这几个故事如何揉碎如何拼接,就整体而言其呈现方式并没有影响观众对故事意义的理解,该片的叙事方式可谓有惊无险。
影片四个故事的形态各异,四个时代的人物命运各不相同,但其主题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生命、处境、选择。大多数影评关注的焦点集中在“真心”或“真实”,这也没有错,因为这是通过人物台词明明白白给观众的。我更关心的是该片对人生问题的深入思考。一切都从“如果……”这个假设开始,不幸的是,实际的人生没有给我们这个选择的机会。每一个人都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抛入这个世界,不管你愿不愿意来,世界就在那里。终其一生,你将面对无数非你所愿的处境,那种被抛入某一处境的无可奈何之感将伴随你的一生。但是,人生而自由。这种自由赋予人一种与生俱来的英雄主义,你将通过无数的选择把你从“被抛入”的无奈中解救出来。
吴岭澜,处在在实业救国的大环境中,渺小的个体被时代的洪流裹挟,他的选择是随大溜学理科。这是一种被动的选择。但他的理科成绩不达标,面临被迫转专业的痛苦。这种痛苦并非来自内心真实与现实之间的矛盾,而来自被现实裹挟又被现实中途抛弃的无可奈何。从这种浅层次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并非难事。梅校长对吴岭澜说:“你想什么,听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恼也不羞耻的喜悦与平和,这就是真实。”吴岭澜对生命意义的思索,正是从梅校长的这次启蒙开始的。使吴岭澜从离群索居思考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解脱出来的是泰戈尔在清华的那场演讲。泰戈尔关于“对自己真实”的重要性的阐述,彻底打开了吴岭澜的心结。泰戈尔深情地召唤:“人类的文明正等着一个伟大的圆满,等着她的灵魂的纯美的表现。这是你们的责任,你们应得在这个方向里尽你们的贡献。”这使吴岭澜第一次意识到到自己所担负的使命有多么崇高。梅校长与泰戈尔的价值观、人生观交汇的地方,也是吴岭澜人生转型的起点。吴岭澜遵从内心作出了人生最重要的选择。并在多年以后,在西南联大的课堂上,把不断思考人生意义的接力棒交给了沈光耀们。
沈光耀,名门之后,优裕的生活,使他比别人多了一份选择的自由与从容。然而,战乱对每个生命的考验同样残酷。诺大的中国已经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投笔从戎,是大势所趋。如果生在和平年代,沈光耀也许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成长为一个物理学家。但人生不能假设,也不能重来。这个生命已然被抛入战争年代,他必须做出或忠或孝的选择。沈光耀牺牲后才被曝光的画册上写着“妈妈,对不起”,这个留言,可以看做他的遗言,貌似轻松书写的几个字实际上是沈光耀生死抉择的一个缩影。一个生命的毁灭,换来无数生命的安好,这就是沈光耀人生抉择的动力。
进入20世纪六十年代,三个年轻人同样面对人生的选择。清华物理系高材生陈鹏,在国家利益与个人爱情之间选择了爱情,在王敏佳被毁容后选择了不离不弃,把沈光耀勇救孤儿的大爱化为对一个残损的生命的责任。王敏佳,如果说出与李想共谋为中学老师打抱不平的真相,就可以避免那场险些丧命的批斗,但为了成全李想支边的理想,她选择了缄默。在功名与正义之间,李想选择了前者,然而王敏佳的“死”使他终生背负良心的谴责。生命的最后关头,他选择了牺牲自己而保全队友。他的死,既是自我救赎,也是对生命意义的升华。
这部电影容易被影评者忽略的一个重要故事嵌在第三个大故事中。导演不动声色地再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普世性的夫妻关系。许老师貌似是一个受害者,其实却是一个加害者。他迫于淑芬的压力选择了与淑芬结婚,也就亲手把自己和妻子送进了婚姻的牢笼,而且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冷暴力给这个牢笼加上了一把大锁。如果没有王敏佳的那封信,这对夫妻就会在互致冷漠互相仇恨中了其余生。由那封信引起的诬告及批斗致死事件,使淑芬精神崩溃,她在留恋、恐惧与愧疚中猝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个毁灭了别人生命的人不配继续活着,这种主题不足以震撼观众,而让观众猝不及防地眼睁睁看着许老师目睹与他朝夕相处的生命在他眼前瞬间自我毁灭,真的有一种令人心有余悸的惊悚感。观众强烈的心理反应,会引发他们关于爱情、关于婚姻的深度反思。
张果果,身处和平年代,无需生死抉择,但同样要面对选择。要不要揭发上司的黑幕,要不要继续救助四胞胎,这两个问题一直缠绕着他,最后,他选择了遵从自己内心的呼唤。救助四胞胎的过程,引发了他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张果果的内心独白深化了电影的主题,虽然这种主题表现的方式被一些人诟病,但总体来说和该片文艺范的调子很搭,没有违和感。每一代的青年都有自己的人生困惑。世俗强大到让你生不出改变世俗的念头,但也请你不要忘记思考人生的意义。面对着四个笑颜如花的小生命,张果果从容微笑喜悦平和,也许,这就是我们正确打开人生的方式。该片满足了中国观众大团圆的审美期待,片尾特写镜头中露出神圣微笑的婴儿,让人心醉,给人希望和力量。张果果在片头提出的问题,在片尾没有给出答案。生命的延续没有止尽,人类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追问永不停歇。
电影《无问西东》为清华大学校庆而拍,但它不仅仅属于清华。“无问西东”,倡导的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汇。梅贻琦与泰戈尔,国学大师与外籍教师、云南孤儿与牧师、沈光耀与飞行教官……一个个反映东西文化交融的镜头,凸显了该片“无问西东”的主题。四个故事中四代青年的人生选择,体现了东西方文化共享的价值与理念——爱、善、同情、正义、无畏、责任及对生命的尊重。习近平总书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主张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落到实处,对中国的文艺工作者而言,就是要创作出立足本来、面向未来、具有世界视野的文艺精品。“无问西东”的价值立场,使李芳芳导演拍出了一部探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表现人类共享的价值理念的影片,在艺术与商业上都获得了成功。我们期待着更多“向人类精神深处探寻”的文艺精品问世,为文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实践积累经验,为人类命运天共同体的建构作出应有的贡献。
原刊于《社会科学报》2018年2月22日
张艳萍(1972—),女,甘肃临泽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中国古代文论及美国文学的教学与研究。获得过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甘肃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奖。
(编辑:卫琼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