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建基:谈立体构成课教学在我国高校中的引入与推广
我国高校真正意义上“立体构成课”的教学,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现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总体来说,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且速度也是公认比较快的。下面用可靠的史料、不同时期的笔记、收藏的书籍与图文资料,以及对有深刻影响事件与难以忘怀教师的记忆,对我国高校引入与推广“立体构成课”的前期过程做一简略概括的论述;另外,对目前较高层次高校立体构成课教学中存在的“创新性、独特性与现代美感”较弱的现象与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充分地了解立体构成课在我国高校中的发展过程,共同研究教学中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使立体构成课的教学朝着更加正确的方向前行、向着更有高度的目标迈进。
一、立体构成课的由来
“立体构成课”(the course of 3D construction)是在20世纪初期,由著名的德国建筑设计师、现代设计教育家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牵头,在德国组建的国立建筑工艺学校——包豪斯学院(Bauhaus School, 1919-1933)的教学计划及教学过程中出现并逐步完善的全新理念、全新内容与全新教学法的初级课程(the preliminary course)。其教学目的是:研究在三维空间中(In three-dimensional space)构成抽象立体形态的基本要素(the basic elements)、构成抽象立体形态的基本方法(the basic methods)、构成抽象立体形态的基本形式(the basic forms)等。其教学的任务是:通过系统完整的课程理论学习、基本技术的练习与针对课程不同阶段内容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抽象立体造型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训练学生对抽象立体造型基本方法的掌握与应用能力,提高对立体构成基本要素特点的理解能力与灵活处理各要素之间多种内在关系的能力,提高对基本表现形式结构与特点的理解能力,提高对抽象立体造型现代美感的感知能力与表现能力等。在教学中重视不同材料造型的多种可能性研究(studies of multiple possibilities),重视学生理解与掌握原理后的灵活应用与艺术表现(flexible application and artistic expression),重视学生习作过程不同阶段中教师的指导作用(the guiding role of Teachers)等。应用的教学法主要是:尝试、探索、比较、改进、鼓励、肯定、引导等。在包豪斯学院中当时任立体构成课的代表性教员为拉兹洛•莫霍利•纳吉(Laszlo Moholy Nagy,1895-1946)与约瑟夫•阿尔伯斯(Josef Albers,1888-1976)。在欧美日发达国家,20世纪中期,立体构成课已成为他们拥有现代艺术设计不同专业高校教学中必修基础课程之一。
二、我国高校中立体构成课的引入与推广
在我国高校中,立体构成课系统地、未间断地作为艺术设计类专业基础课进行教学,始于1980年初,其教学内容与方法主要来自于日本与港台地区,当时全国只有几所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高校开设(如无锡轻工业学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西南师范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山东轻工业学院工艺美术分院等)。任课教师是改革开放初期由国家公派留学日本与德国回国的几位老师和国内较早通过不同渠道与方式接触与学习了构成课程内容的几位老师(如张福昌、吴静芳、辛华泉、柳冠中、王明旨、尹定邦、赵健、赵殿泽等)。后来,由他们培养的学生们将此课程带到其他几所高校,并尝试性开设(如在西北师范大学,就是由派去参加西南师范大学“硕士课程助教进修班”的青年教师,学习了“立体构成课”,返校后于1988年秋开设的)。
到了1995年“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成立,开始有计划地、较大批量地、逐年递增人数地选派全国范围内不同类型高校中的优秀青年教师去欧美日等国留学。其中学习现代设计类不同专业的青年教师完成学业后,将所学的、不同体系的、已达到领先水平的立体构成课,及其教学的高度超前的设计理念、独特丰富的教学内容、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带回国内,并迅速在各自工作的高校中开设此课(这是一次质的大飞跃)。如西北师范大学在立体构成课的教学中,从2001年起,国家公派留欧青年教师回国后,在原有日式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做了适当的调整,主要应用欧式教学体系进行教学。
1999年开始,我国高校由于当时必须急速发展与迅速壮大的特殊需求,教育部开始着手做全国范围内不同层次高校大规模合并与升级工作(如1999年11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全国的许多学院升级为大学)。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开始逐年猛增,各高校新专业大批量急速设置(如艺术设计类专业是当时好多高校新设最多的专业之一)。之后,仅用了约十年的时间,全国大多数高校及中职院校(甚至包括农业与林业院校,还有音乐院校等),都新设了艺术设计类专业。在之后短短几年中,随着艺术设计专业设置较早的高校培养的大量本科生及少量硕士研究生的毕业,许多毕业生(尤其是硕士生)进入了艺术设计教师极度缺乏的新设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高校任教。这就使得立体构成课迅速地、顺利地推广到了有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各个高校(这是一次量的大普及)。如以我国西部的与北京师范大学同根同源的百年老校西北师范大学为例,美术学院的本科毕业生与硕士毕业生,较多地、顺利地进入了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的主要高校,甚至还有部分进入了北京、天津、杭州、石家庄、重庆、济南、海南、广西等城市的高校。在甘肃本省,西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专业的毕业生遍布于在甘肃所有高校与中职院校中,现已成为各校设计专业的领导者或骨干教师。
三、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与立体构成课教学有关的具有较大影响的交流与教学活动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也就是我国现代设计教学的起步阶段,具有较大影响的现代设计交流活动与课程教学是特别少的。但纵观历史,我们明显地、深深地感到当时不多的那些交流活动与为数不多的几所院校进行的构成课程教学,其作用与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如:“1979年末,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系,邀请香港设计师王无邪先生、靳埭强先生访问广州美术学院,带来了现代设计教育的思想以及设计基础教学的课程和体系”。
1983年,“无锡轻工业学院的张福昌、吴静芳老师在日本留学,直接带回来了日本的现代设计,也把日本人整理成系统的基础课教程(三大构成)引入华东地区”。后来,这两位教师对构成课在全国的推广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84年,王受之先生在香港和斯泰德勒博士商定,在广州举办《德国设计150周年展》”。此展览使国人直观地、形象地了解了德国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及已达到的世界领先水平。
1985年3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邀请西德“斯图加特国立造型艺术学院”(Staatliche Akademie der Bildenden Künste Stuttgart)工业设计系主任克劳斯•雷曼(Klaus Lehm Mnn)教授在工业设计系讲学。让师生了解了德国现代工业设计及其世界一流的教育水平与现状。
1985年,当代著名的日本设计师、设计理论家朝仓直巳受邀,第一次来我国为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讲学,使师生了解了日本现代设计及其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与现状。
1986年,山东轻工业学院工艺美术分院邀请日本的朝仓直巳先生,举办“构成艺术研究班”。这是一次具有较大影响的、明显起推动与传播作用的教学活动。
1987年,西南师范大院美术系受教育部委托举办“硕士课程助教进修班”。艺术设计专业的主讲教师之一就是1986年应邀去美国西华盛顿州立大学讲学回国不久的、刚刚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的、优秀青年教师赵健。“他是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第一个开设立体构成课的人”。此进修班为其它高校培养了艺术设计专业的新师资,为立体构成课的推广起了很好的作用。
四、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至1990年,国内出版(或传入)的立体构成教材及相关书籍
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书籍的出版还没有完全放开,所以在新华书店中能购买到的立体构成等设计方面的书籍是屈指可数的。当时出版的书籍有:
1981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印发辛华泉著《立体构成》。这是我国高校中出现的第一本立体构成教材。
1984年,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关肇邺翻译、美国汤姆•沃尔夫著《从包豪斯到现在》。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出版的第一本关于包豪斯的译著。
1984年,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陈海鱼绘编《构成•设计》。这是一本简单介绍三大构成及其应用的普及性书籍。
1985年,香港万里书店有限公司出版陆韬编译《纸的艺术造型》,传入大陆。这是一本高水平的、精美新颖的立体构成作品集。
1985年,对外关系学会出版富克斯•布尔克哈特编《产品•形态•历史——德国设计150年》。这是一本直观形象地展示德国设计150年发展过程与代表性作品的书籍。
1987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王受之编著《世界工业设计史略》。这是一本简述欧美日工业设计史的书籍。
198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罗世平翻译、康定斯基著《点•线•面——抽象艺术的基础》。这是一本讲述抽象艺术基础知识的书籍。
1989年,陕西人民美出版社出版李田心翻译、香港王无邪编著《立体构成原理》。这是一本很好地系统讲述立体构成原理的书籍(香港版在此之前已传入大陆)。
1989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莫天伟翻译、英国莫里斯•德•索斯马兹著《基本设计:视觉形态动力学》。这是一本讲述视觉形态动力学基础理论的书籍。
1990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曾雪梅与周至禹翻译、瑞士约翰•伊顿著《造型与形式构成,包豪斯的基础课程及其发展》。这是一本包豪斯基础课程的书籍。
以上这些为数不多的书籍,为当时开设立体构成课的高校教学提供了珍贵的文字与图片资料。1990年之后,随着我国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出现了较多的艺术设计类译著、译编的书籍和较多数量的高校统编系列教材,还有高校教师用于升职的自费出版教材。这使我国的艺术设计书籍在书店中出现了丰富繁荣的景象,当然质量是良莠不齐的,作用是好坏参半的。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林征华翻译、日本朝仓直巳编著“基础造型系列教材”中的《艺术•设计的立体构成》,那已经是2000年的事了。
五、目前我国高校立体构成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改进的建议
在我国高校中,对于立体构成课中应用工具、材料与技术的教学,以及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与基本形式的教学,通过此课程引入的三十多年的实践,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比较好的高校中许多教师的自身水平与教学水平,以及学生习作中这方面的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但立体构成课中学生的习作,在“创新性、独特性与现代美感”的表现方面,我们的提升与发展较为缓慢,总是缩短不了与欧美日之间的差距。我国不同高校中担任立休构成课程教学的、有责任心的教师们,在不同阶段通过教学与研究,查找了许多引发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经过了多次应用不同方法在教学中解决这类问题的尝试。但似乎无法有效地、根本地解决问题或较好地、显著地改进。那么,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为何问题很明确,已应用了多种方法,经过了较长的时间,为何总是不能有效地解决呢?
本人曾被国家公派留学于“匈牙利应用艺术大学”(Hungarian University of Craft and Design)——也就是现在世界著名的“莫霍利•纳吉艺术与设计大学”,当时与我的导师巴非(Palfi Gyorgy)先生讨论过这方面的问题。在此谈一些个人的看法,或许对不同院校教师解决此问题起到一定的启发与帮助作用。要解决教学中学生习作(exercises)缺乏“创新性、独特性与现代美感”(originality,uniqueness and modern aesthetic feeling)的问题,不在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加强与基本技法的更大程度的提高方面,也不在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学习、理解与掌握方面,而在于师生的观念与眼界,以及师生“对抽象立体形态的现代审美水平与能力”上。若在教学中设法使学生具有了对抽象立体形态较高的现代审美水平与能力,按巴非(Palfi Gyorgy)先生的观点,这些问题会逐渐地、自然地解决。我是随着认识的提高逐渐地同意并相信他这一观点的。因为回国后,尤其在近些年的立体构成教学中,由于有意识地重视与做了这方面的努力与尝试,使我工作的学校——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立体构成教学有了明显的转变与提高,出现了具有一定“创新性、独特性与现代美感”的代表性学生优秀习作与立体构成课教学的新的科研成果。如《雕塑》期刊(2016年第2期)中发表的“立体构成教学中怎样进行现代审美能力的培养”和《中国包装》期刊(2016年第5期)中发表的“调整造型要素内在关系,提升立体构成现代美感”这两篇论文,分别以世界著名抽象立体艺术作品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专业学生的优秀立体构成习作为实例,详细地论述了解决这方面问题的方法及取得的教学成果。另外,《中国包装》期刊(2017年第3期、第6期)中发表的“谈立体构成教学中习作过程指导的重要性”和“续谈立体构成教学中习作过程指导的重要性”这两篇关于立体构成教学法的新的研究性论文,在高校立体构成教学方面起到了引导与示范的作用(《中国包装》编辑在文章的排印中,将论文中学生优秀立体构成习作的例图,用较大尺寸排印,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关注与好评)。
六、结语
回顾我国高校中立体构成课引入与推广的历史,是为了学习起步阶段先辈们的创业精神,牢记他们做出的贡献;为了学习前期教学阶段中的可取之处,避免不足点;为了坚定我们前行的目标,使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稳步健康的发展。从事立体构成课的教学,我们要设法静下心来认真地、系统地、深入地去研究包豪斯,真正领会其精神,正确理解其现实意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把握这门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才能应用好适合这门课的教学法,才能做好这门课的教学工作,才能使学生设计出优秀的立体构成习作来。最后用《2017年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设计专业年度教学工作报告》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此文:“在我国的现代设计教育中,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在西北地区做引入者与推广者的基础上,继续做好引领者与示范者,更要努力去做改革者与创新者,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的现代设计教育人才与设计人才”。
(编辑:崔璟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