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先锋进校园”甘肃专场宣讲报告会:樊锦诗为高校师生讲述“莫高精神”
1月6日下午,由中宣部、教育部和团中央主办的“改革先锋进校园”宣讲报告会在西北师范大学毅然报告厅举行。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甘肃省唯一获得“改革先锋”荣誉称号的樊锦诗先生为在兰高校师生作了题为《永远在路上》的报告。
省委教育工作委员会书记、省教育厅党组书记、省教育厅厅长王海燕主持报告会。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团省委和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兰州文理学院、兰州城市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知行学院等部分在兰高校领导及600余名师生聆听报告。
从青丝少女到耄耋老人,樊锦诗在敦煌坚守了55年。她对事业执着,对文物挚爱,被誉为“敦煌女儿”,她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在场的师生们。
“每个人都不能脱离自己所处的时代,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使命担当,感谢让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80岁的樊锦诗目光还是那样清澈,笑容依旧那么灿烂,谈起敦煌莫高窟有说不完的言语。
在樊锦诗眼中,被誉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和“墙壁上的博物馆”的敦煌莫高窟是独一无二、弥足珍贵的。“我初到敦煌时,那里的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喝咸水、点油灯、住土屋、睡土炕,物资匮乏,风沙弥漫,但我最终还是没有离开,这既是莫高窟的独特魅力使然,也是我作为一名文物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职业操守。”自1963年到敦煌工作,到现在半个多世纪了,她一直围着敦煌转,丝毫不觉得枯燥。因为莫高窟已经成了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她白天想的是敦煌,晚上梦到的还是敦煌。
改革开放40年来,敦煌文物保护创新性地发展了保护和利用双赢的新模式,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成功范例。这一典范的创建过程中,樊锦诗和她的团队始终走在前列。
报告中,樊锦诗向师生们详细介绍了竭尽全力留住和保护敦煌莫高窟的感人举措。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为保护管理莫高窟提供了具有专业性、权威性和指导性的依据,规范和提高了莫高窟保护管理工作整体水平;在全国文博系统率先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并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互利共赢”原则,长期“引智育才”,扩大了敦煌研究院在国外的影响,而且惠及全国乃至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遗产地;文物本体及其赋存环境进入了科学保护时期,为我国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的石窟寺和土遗址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建设数字敦煌档案,使世人共享敦煌艺术,将莫高窟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春风化雨般播撒到更为广阔的世界,也让地处西北的莫高窟,成为更多人的“掌上艺术宝库”。
樊锦诗说,敦煌学是一门交叉学科。敦煌莫高窟及藏经洞文物“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敦煌研究院从过去以临摹为主,拓展到石窟考古、石窟图像、石窟艺术、敦煌文献、历史地理、民族宗教等等多领域的研究,形成了敦煌莫高窟珍贵价值和丰富内涵深度解读的研究系统,由此形成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中出版的《敦煌石窟全集•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综合人文与自然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技术编篡而成,被认为是国内第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石窟考古报告,国内外学术界都给予了高度评价。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敦煌学研究专业期刊《敦煌研究》,至今已出版170多期,发表学术论文3400余篇,成为国际敦煌学界最有影响的专业期刊之一。如今,敦煌研究院已经成为国内外最大的敦煌学研究实体。
“我有幸成为党中央表彰的100位改革先锋中的一位。这个荣誉不是给我个人的,而是给几代莫高窟人的,是给敦煌研究院全体职工的,是给为莫高窟保护、研究、弘扬和管理做出贡献的人们的,也是给我国所有文物工作者的。”樊锦诗说。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面向未来,樊锦诗认为,仍然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承和弘扬历代人创造的“莫高精神”。留住莫高窟的根脉,永远在路上。
王海燕总结指出,50多年来,樊锦诗先生扎根西北,不离不弃,传承践行坚守大漠、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把青春交给大漠戈壁、把全部身心奉献给敦煌莫高窟,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弘扬事业持续不断向前推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让敦煌文化走出甘肃,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她强调,樊锦诗先生这种执着坚守的精神、奉献自我的担当、敢为人先的勇气、潜心学术的热忱和为国为民的情怀,让我们倍感震撼,备受鼓舞,催人奋进,值得我们每个人致敬。
报告会结束后,樊锦诗与师生进行了亲切交流,她勉励青年学子,应该找到最适合自己特长,最符合自己专业的职业,就能找到自己的价值。
“樊锦诗先生的讲述,不仅为我们普及了敦煌学知识,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的力量。”西北师大敦煌学研究所刘再聪教授深有感触。
西北师大学生宋嫣然说,捧着为樊锦诗先生准备的鲜花,满心都是敬意,先生的故事为自己指明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希望自己也能像她一样,做一个有担当的人。
就是这份执着与坚守,就是这份挚爱与弘扬,就是这份温情与敬意,如同冬日里的暖阳,让遗产有了温度,让敦煌更加辉煌。
锦瑟华年去,莫高永留诗。
(编辑:丁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