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甘肃】一张蓝图绘到底 西北师大三代人推进“志”“智”并扶圆梦小康
初夏时节,西北师范大学帮扶干部在礼县雷坝镇甘山村合影
视频:西北师大驻礼县雷坝镇甘山村帮扶队队长兼第一书记王仁讲述甘山村脱贫攻坚中的大变化
“山山水水的归程,再没有坑坑洼洼,心里的话,说给了飞天的琵琶,再出阳关奏一曲,朋友遍天下……”
“多少追梦的身影,奔跑着拥抱希望,一路同行的人们,心中暖洋洋,阳光路上,无限风光……”
6月5日,位于西汉水畔高山之巅的礼县雷坝镇甘山村,沉浸在欢快的歌声中,跃动的音符像一条蜿蜒飞舞的飘带,穿行于西汉水润泽的山川,绿水青山也戴上了一份笑颜。
当天,由西北师大打造的甘山艺术实践基地、“产业圆梦车间”分别在甘山村、蒲陈村揭牌。西北师大老教育工作者协会理事长朱东生与学生甘力均为乡亲们唱响了《甘肃老家》《阳光路上》。
歌声中,甘山村党支部书记郝裕鑫拉着西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张俊宗的手,动情地说:“张书记,我代表甘山村向西北师大表示感谢!你看看,老专家来了!离退休干部来了!在职的教师、在校的学生来了!连西北师大给我们对接的投资企业也来了!这老中青三代人齐上阵,这几年,在帮扶干部一代接着一代干的支持下,新时代的甘山变了……”
正如郝裕鑫的感慨,近年来,在西北师大帮扶礼县的3镇6村中,深入推进“志”“智”并扶,为帮扶村找到一条精神与物质、文化与产业双轮驱动、砥砺奋进、管长远管根本的发展之路。脱贫路上,一个个村庄正在经历着千百年来从未有过的蝶变,涌现出一个个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故事。
礼县甘山村对面的山川
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有一颗小伙子的心
“青山原是我身边伴,伴着白云在我前……”
行走在甘山村绿树掩映的道路上,看着对面云烟轻拂、连绵起伏的青山,一位年轻小伙儿吟唱起了一首歌。
这是对甘山村地理环境的艺术表达。
地处大山之巅的甘山村,因山高路远沟深,曾是礼县深度贫困村。但是,艰难的自然条件,没有吓倒甘山村民。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甘山村民在勤劳勇敢、顽强拼搏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远学大寨,近学何家庄,就地学甘山”自强不息的甘山精神。在尊师重教、乐观向上中,唱出了催人奋进甘山歌谣。新时代,在西北师大的帮扶下,甘山精神焕发出新的力量——2013年全村建档立卡户有34户,如今仅剩1户未脱贫;这个只有72户人家的村庄,走出了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高校的6名研究生……
这与2015年甘山村迎来西北师大的帮扶有很大关系。
“西北师大的帮扶干部有一双慧眼!他们一来,就发现甘山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村庄。”66岁的郝勤后说,“他们来之后,加大甘山村基础设施和文化建设,给我们修路、装灯,给每家每户发收音机、送科学书籍,给农民办扶贫夜校,还给上学的孩子资助钱物,这一下子扶到了我们的心坎儿上!我们甘山人就是在最穷的时候,都注重教书育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扫盲夜校都没停办。西北师大在新时代注重扶志气、扶智慧与甘山可谓是缘分注定!尤其是建设甘山艺术实践基地、创作《新时代甘山歌谣》、编纂甘山村史,这是激活甘山人的历史传统、精神力量。人的精神一旦被激发起来,那将焕发出不可想象的力量。这几年,大家种植的当归、柴胡、黄芪、黄芩产量都有提高,价格也不断上涨,去年花椒一斤还卖到80多元!”
绿色掩映下的蒲陈村村民服务中心(资料图)
郝勤后老人在西北师大甘山艺术实践基地欣赏书画作品
西北师大师生在甘山村为村民送墨宝
谈起甘山的大变化,郝勤后越说越兴奋,激动地拍了一下桌子道:“你别看我老了,我是有理想的!有需要我做的事儿,只要我能干动,一定向前冲!这几年,西北师大为我们修路,我参加劳动,每天还给我开150元工钱,这是给我们双重造福啊!我们能不拿出精神头儿来?!”
蒲陈村广场一角(资料图)
与郝勤后一样,蒲陈村70岁的陈自珍老人也有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
“以前这个地方垃圾成片,猪粪、牛粪,还有蛇、蚊子,脏得不行,现在修得和城里的广场一样,大家伙儿闲了在这里跳广场舞,我年龄大了,不然我也跳几下。”坐在蒲陈村风景如画的广场上,陈自珍笑着说。
让陈自珍更振奋的,还有花椒种植。“这几年,西北师大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传技术,与村里年轻人比,我这个老高中生、老技术员都赶不上了!一个个种植大户也起来了。我有时也想重新学一下,无奈人老了,儿子们也不让我干了!”
言罢,陈自珍开心地笑了。
在讲述甘山歌谣的宣传片里,甘山人充满着激情与梦想
“孩子都变了,我们家长能不变吗?”
“我感觉最大的改变是人的改变。拿我儿子来讲,我们这的小学生都上围棋课了,这在之前想都没想过!”说起扶贫带来的改变,蒲陈村的王粉强颇有感慨,他的儿子王鑫,是雷坝镇中心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去年,学校开了围棋课,王鑫第一次接触到围棋,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数气、围棋礼仪、落子规则学起,现在已达到1级水平。
“一年多来孩子因围棋改变了很多,比以前变得安静了,也改掉了做题时马马虎虎的习惯,遇到问题后总能学会思考,想尽各种办法去解决,成绩也逐步提高。衣食住行上,孩子也能做得井井有条。我的观念也随之转变,对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再大包大揽。全家人的生活也更加温馨和谐了。孩子都变了,我们家长能不变吗?”
雷坝镇中心小学里的棋艺室(资料图)
王粉强讲述的围棋故事,来源于西北师大为雷坝镇小学推广的围棋教育。
2017年8月,西北师大帮扶蒲陈村第三梯队到岗,西北师大后勤集团副总经理李喜平任蒲陈村驻村帮扶队队长兼第一书记。李喜平是甘肃省围棋协会理事,他发现雷坝镇小学里还没有围棋课后,立即联系兰州同事——甘肃省围棋协会会长杨琪表达了自己在帮扶点小学推广围棋课的想法,很快得到杨琪和雷坝镇教育部门的支持。于是,雷坝镇小学有了围棋课,有了像王鑫一样的围棋爱好者,不仅改变了孩子,还改变着家长、家庭。
西北师大支教老师开展团体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料图)
“脱贫攻坚到了关键时刻,一个是产业带动,一个是精神力量,这是脱贫攻坚乃至于小康路上不可缺少的。当时,我们提出了‘小手拉大手’,通过改变孩子的教育,影响家长的观念,改变家庭的精神面貌,起到‘一生带一户’的效果。”李喜平说,“不仅有围棋,西北师大还通过大学生实习、社会实践,为雷坝镇引来支教教师;把雷坝镇中小学教师输送到西北师大附小、附中部接受培训;借着国家语委在西北师大的普通话推广基地,在雷坝镇设立了普通话推广试验基地等。”
西北师大支教老师为孩子们举办庆祝“六一”活动。(资料图)
西北师大支教老师给孩子们讲述党史(资料图)
“守着西汉水,还让咱的花椒渴着不成?”
将扶贫与扶“智”和扶“志”有机结合,是西北师大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一以贯之的核心所在。至今,在蒲陈村还流传着西北师大帮扶干部帮助村民引西汉水灌溉花椒田的佳话。
那是2014年,萧勇被选派前往蒲陈村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地处秦巴山区的蒲陈村,当时属于典型的贫困村,185户村民靠天吃饭。
望着眼前300亩因缺水而变得枯黄的花椒,萧勇感叹,“西汉水从脚下流过,为何不能灌溉蒲陈干涸的土地?守着西汉水,还让咱的花椒渴着不成?”
随后,在萧勇的协调下,王河坝灌溉工程、陈坪灌溉工程相继实施,解决了王河坝500亩耕地以及陈坪300亩花椒的灌溉难题,为蒲陈村发展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蒲陈村引西汉水的灌溉泵站
蒲陈村村民正在摘花椒。(资料图)
蒲陈村村民蒲新文紧紧地攥着萧勇的手,表达感谢之情。(资料图)
一代接着一代干 “蒲礼”“蒲实”好产品横空出世
2017年8月,李喜平刚到蒲陈村,即谋划如何升级产业这个管根本、管长远的发展之路。经调研,确定了花椒、菜籽油、土蜂蜜产业。
2019年5月,西北师大派出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王海波和科学研究院科研转化科科长牛定炜作为新一批驻村帮扶干部来到蒲陈村。
在本科段读设计专业的王海波提出,为蒲陈村农特产品设计“蒲礼”珍品系列、“蒲实”绿色系列特色农产品包装创意,并立即实施,让村里的“山货”华丽转身为“高大上”的伴手礼。而牛定炜也发挥科研转化方面的优势,将蒲陈村农业产品拿到省级食品检验机构进行质检并取得质检报告。此组合拳一出,打开了蒲陈村农特产品的新天地,农特产品从此走出深山,走向城市前沿。
李喜平介绍乡亲们丰收的高秆油菜
蒲陈村“蒲礼”珍品系列、“蒲实”绿色系列产品
2020年5月底,为克服疫情影响,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西北师大又为蒲陈村捐资15万元,购置了一台菜籽油榨油机。
6月5日,由西北师大打造的“产业圆梦车间”在蒲陈村揭牌,占地3.8亩,厂房建筑面积近700平方米。设有产品展厅、花椒加工车间、油菜籽加工车间、蜂蜜加工车间,预留生产车间、库房各一座。扶贫车间立足区域特色农业资源,对雷坝镇盛产的菜籽油、土蜂蜜、花椒等农特产品集中采购、统一加工、精心包装、形成品牌,将有效提升农特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户增收创收,同时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蒲陈村乃至全镇产业积极健康发展。
张俊宗在“产业圆梦车间”了解蒲陈村菜籽油生产情况
已经装桶的蒲陈村菜籽油
蒲陈村扶贫车间
视频:今年3月底,西北师大科学研究院科研转化科科长牛定炜介绍蒲陈村产业发展情况
在甘山村,西北师大积极动员和鼓励村民发展五小产业,提高经济收入,同时整合甘山400多棵古柏林生态资源、甘山精神与甘山歌谣等文化资源,提出了“生态甘山、艺术甘山、文化甘山”的发展思路,以“生态保护+乡村体验旅游+艺术实践写生+乡村特色民宿+农副土特产品种植养殖和加工”的模式,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6月5日,西北师大甘山艺术实践基地在甘山揭牌。西北师大协同中信建投甘肃分公司现场调研礼县大香山旅游区甘山景点未来文旅产业发展。
保扶贫村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西北师大开窗口、送大单、辟新路
今年全国两会上,“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开展消费扶贫行动,支持扶贫产业恢复发展”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重点。6月5日,西北师大为蒲陈村带来了47万元消费扶贫大单,支持当地菜籽油、土蜂蜜销售。
6月5日,西北师大为蒲陈村带来了47万元消费扶贫大单,双方代表进行签约
2019年10月,西北师大针对礼县花椒、菜籽油已经推出47万元的消费扶贫行动。11月,西北师大还专门开辟出“礼县好物西北师大帮扶礼县消费扶贫窗口”,土蜂蜜、苹果、花椒、核桃、石榴、菜籽油等进入西北师大校园。
西北师大在校园开辟“礼县好物西北师大帮扶礼县消费扶贫窗口”(资料图)
李喜平介绍,消费扶贫中,蒲陈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订单资金,对农户土特产进行保护价收购,既鼓励了农户种植养殖特色产品的积极性,又解决了农产品走出深山的难题,实现土特产利润增收10%以上。同时,又为村合作社进入市场,增强运营能力提供了机遇,为合作社发展壮大、为蒲陈村经济产业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李喜平说:“下一步,我们将与省教育厅高校后勤服务中心对接,争取将蒲陈村的优质农特产品送到高校食堂。”
一张蓝图绘到底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决战脱贫攻坚
目前,礼县是甘肃省8个未脱贫摘帽县之一。
西北师大承担礼县雷坝镇蒲陈村、甘山村,白河镇张坪村,桥头镇麻元村、吴家村、冯家村三镇六村帮扶任务,形成了18名驻村帮扶干部奋战一线,校内60多个帮扶单位310名帮扶干部协同作战格局。
西北师大扶贫团队和有关文旅企业负责人在甘山村调研
谈及西北师大在礼县的扶贫工作,张俊宗说,从基础设施建设到扶贫车间发展,再到文化发展和协同企业扶贫,是西北师大老中青三代人、三个梯队,一代接着一代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攻坚路径,其实质也是西北师大帮扶模式的本质,是聚焦扶贫与扶“志”、扶“智”的有机结合。
在西北师大甘山艺术实践基地一幅巨型“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墙面画前,张俊宗叮嘱帮扶干部,“奋斗即生活,奋斗即幸福”,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要发扬愚公移山、精卫填海、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他对现场的艺术家说:“请你们写两副字留在甘山:奋斗乐在其中、欲与天公试比高。”
张俊宗对西北师大扶贫干部说,自人类有文明到今天,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国家都伴随着生活资料的匮乏和短缺,通过扶贫解决脱贫的事情,是全人类的事业,中国人解决了14亿人的脱贫问题,这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在这个面前,我们能作一份贡献,是无上光荣的。西北师大的扶贫,不仅要扶上马送一程,还要把好事做到底,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贡献新的更大力量。
蒲陈村“花椒艺术节”现场(资料图)
来源:新甘肃 时间:2020年6月17日 字数:4919字
原文链接:一张蓝图绘到底 西北师大三代人推进“志”“智”并扶圆梦小康
(编辑/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