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图片

老网站数据

当前位置:首页  老网站数据  改版  观点评论

王玉丰:普通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率提升路径

   [摘要]近年来,面对艺术类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各方面通过共同努力使毕业生就业情况有所好转。但是,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仍然存在就业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艺术类学生存在专业素养不够、职业规划缺失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普通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率,本文从五方面提出建议:重管理,构建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重培养,强化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加强实习和实践培养;重指导,帮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重协调,做好就业推进工作;重感情,争取用人单位的青睐。

    [关键词]艺术类学生;就业;提升路径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一直备受各界关注,也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在高校各专业毕业生中,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尤为严峻。最近,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落实落细各项就业指导服务工作,毕业生就业情况局面向好。但是,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仍然存在就业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艺术类学生存在专业素养及职业规划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普通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率,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提升路径之一:重管理

    抓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契机破解大学生就业指导和管理体制机制障碍提高现代化管理能力,为提高艺术类学生就业质量提供持续和稳定的保障。高校要实行一把手抓就业工程,建立一把手负总责,分管校、院领导具体抓落实的管理机制。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构建院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家长共同关心就业、支持就业、参与就业、推动就业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合理做好前期就业工作调研,制定和完善艺术类专业学生就业执行计划。宣讲就业政策和了解市场需求,引导就业;广泛联络各地校友资源和各级各类就业部门,稳固就业市场;每个院领导主动联系一个毕业班,专业课老师、研究生导师全力协助学生就业,家长参与配合学生就业,分解和落实就业指导工作职责。

二、提升路径之二:重培养

    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刘延东发表文章指出: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坚决扭转重科研轻教学、重学科轻育人的现象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对于高校艺术类学生,一是要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强化学生专业素养提升。针对艺术类学生讲师承关系,佩服和尊重专业课老师的特点,充分调动并发挥专业课教师的作用,通过课堂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艺术专业素质过硬的理论人才;搭建学生参加各类专业比赛的平台,以赛促学,加强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演出,以演促学,重点培养学生专业表演展示的必备素质和适应工作的关键能力;通过专业教师举荐学生到知名艺术培训机构代课代教,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二是要拓展锻炼渠道,加强实习培养。大学生实践知识的缺乏及实践知识的低效率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困难。[2]针对艺术表演专业,建立一批固定的实践基地,全年不间断的派出学生进行为期6个月的专业实习;针对艺术教育专业学生,以大力开展中小学美育普及教育培训为契机,与当地中小学签订协议,达成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三年级学生要求进入中小学进行为期一年,每周一次的教育见习,四年级要求完成一年的教育实习。三是要拓展社会服务,加强实践培养。与高校、专业院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邀请知名老师不定期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持续开展精准扶贫暑期艺术帮扶,以实际行动参与精准脱贫工作,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用艺术服务社会的能力。

    通过专业、实习、实践等全方面的培养,力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阳光之面、优雅之体、完全之脑、感恩之心的创造之人,让他们既拥有全面的专业技能,又具备完美人格。

三、提升路径之三:重指导

    就业指导是为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而开展的特色工作。研究表明,高校就业指导不足是加重毕业生就业难局面的重要因素。[3]对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一是邀请杰出校友,给在校生分享就业经历,从职业规划、就业思想转变、入职前的准备等方面提供意见和建议。二是充分发挥团学组织的作用,从大三开始进行一对一、精准化指导,建立学生就业档案。大四每学期定期开展就业摸底,及时掌握学生就业动态。三是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培训,鼓励和引导学生在招聘中突显自我、表达自我、推荐自我,可以在平时开设一些针对艺术生的选修课和讲座,比如作品赏析、美学、化妆技术、礼仪、舞台表演艺术、诗词鉴赏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就业走上社会提供帮助。职业生涯规划作为大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贯穿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4]四是积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发挥个人特长,自主创业,增加自由职业与自主创业的比重,拓宽就业渠道。五是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意识和开放的就业观念,积极争取在企业、艺术培训机构、文化艺术、金融、旅游等多个领域就业发展。

四、提升路径之四:重协调

    充分运用新媒体,通过线上线下沟通交流相结合,及时有效地做好就业协调推进工作。一是做好就业双向推介。多渠道发现就业市场,为艺术类大学生积极寻找就业机会。收集毕业生详细信息,制作精美的《毕业生信息画册》,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毕业生风采,并通过信息化手段扩大宣传推广。二是做好就业市场拓展。立足本省,面向全国,充分发挥实习基地、专业院团、校友和家长的作用,积极建设和开拓就业市场,形成较为稳定、有序、灵活的就业渠道。三是做好就业平台搭建。以项目化运作方式搭建更高层面的文化艺术人才就业平台,举办文化艺术类学生专场招聘会,提高就业率。

五、提升路径之五:重感情

    艺术教育是真、善、美的培养,真善美是人们最美好的情感表达。普遍意义上来讲,学艺术的学生更加敏感、更加重情义、重感情,而艺术生这种重情重义、阳光自信的特质也是他们广受用人单位青睐的重要原因。要重视艺术类学生这一特质,发掘他们的闪光点,打好感情牌。通过向用人单位、向全社会讲述艺术类学生阳光自信的事例和故事,吸引用人单位在选择综合岗位时偏重招聘艺术类学生。通过引导艺术类学生展现良好形象,充分发挥自信大方的交际优势、吃苦奋斗的精神风貌,争取用人单位的青睐。

    综上所述,为解决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存在就业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艺术类学生存在专业素养不够、职业规划缺失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普通高校艺术类学生的就业率。本文从构建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强化艺术类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做好艺术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完善就业推进工作争取用人单位的青睐这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参考文献

[1] 刘延东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走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J]中国高等教育,2012(11)6-11

[2] 周训梅,周险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教学归因 [J]中国教育学刊,2015(S2)12-13.

[3] 杨伟国国外大学生就业指导及其借鉴 [J]中国高教研究,2007(1)82-84

[4] 庞志华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困境及策略 [J]前沿2012(23)166-167


(编辑/胡欣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