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每日甘肃网  >  甘肃  >  甘肃播报  >  科教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喜迎省第十四次党代会】西北师范教育的“掌灯人”

 2022/05/13/ 05:56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 记者 苏家英 通讯员 赵宝巾

西北师范教育的“掌灯人”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苏家英 通讯员 赵宝巾

西北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文化景观

  薪火相承双甲子,滋兰树蕙百春秋。在丝路重镇金城兰州,一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西北师范大学,校园里拓印着“1902-2022” 历史年轮的红色坐标格外醒目。对于一所大学乃至中国高等师范教育而言,这是风雨沧桑、历久弥新的120年。

  教育长征,弦歌西向

师生徒步翻越秦岭,迁校陕西汉中一带

  这所始终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大学,在民族危亡之际发端燕山脚下,在抗日烽火中辗转秦岭南北,在艰苦创业中挺秀黄河岸边,在改革大潮中辐射祖国边疆。

  她,是中国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的一个见证;她,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她,用120年的岁月走过了跨越时空的“教育长征”,搭建了西北教育事业的“四梁八柱”。

  西北师大和北师大同根同源、并蒂连理。肇始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是两校的共同发端。在风雨飘摇中艰难起航的中国高等师范教育开创伊始,就承负着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在国难危亡之际,为存续教育薪火,以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和北平研究院等为基干的大学选择跋山涉水“向西而行”,设立西安临时大学,后迁汉中、城固一带,改建“西北联合大学”。

  这所续存仅仅只有1年零4个月的大学,与声名显赫的西南联大相比,同样群星闪耀,意义非凡。

  一生致力于“国语运动”的黎锦熙先生,著述700余种,涉及10多个领域,创造了20多个第一;著名教育家李建勋、胡国钰、何士骥……西北联大独有的历史功勋,奠定了整个大西北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在其身后,诞生了郁郁葱葱的大学之林。

  1939年,西北联大再次改组,师范学院独立设置,更名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李蒸任院长。他一再强调“西北为中华民族发祥之地,亦为中国文化发源之地”,师院应做西北文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应承担“奠定民族复兴之基础”的重任。

  1940年4月,鉴于甘肃高校太少,且迫切需要培养中学师资,国民政府下令西北师范学院再迁兰州;5月,甘肃省发电邀请:“贵院历史悠久,成绩卓著,海内外蜚声,此闻有奉令迁甘之议,将于西北整个文化推进贡献重大力量”。

  学校再一次选择“挺进西北”,于1941年迁兰办学。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是抗战时期西北地区第一所国立高等师范学院,被时人誉之为“西北教育的拓荒者”“开发西北教育的急先锋”“西北师范教育的摇篮”。

  在黄河北岸的十里店,面对沙滩荒地,西北师范学院师生白手起家,从一挑土、一担水开始,亲手设计、缔造校园,西北文化教育事业的“绿洲”在母亲河畔崛起。

  建校伊始,师生们在生活方面甚为艰苦,学校负责人出差或拉公杂用品仅靠一辆马车;师生进城或坐羊皮筏子,或徒步行走;学校饮水,则全靠两辆铁轮车、几头小毛驴和一只牛到黄河边去驮去拉……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先辈们筚路蓝缕、共启山林,让教育的火种在西北这片沃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就这样,从古都走来,一路西迁,数易校址校名,师范教育的“种子”永留西北,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历经这段可歌可泣的“教育长征”,一代又一代西北师大人传承教育薪火、立志教育报国,义无反顾地投身于祖国大西北的文化教育事业。用执着和坚韧的精神品格铸就了“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先后将我国优质的师范教育向西推进了一千多公里,将现代教师培训向西推进了两千多公里。

毕业学子意气风发

[1]  [2]  [3]  下一页  尾页

版权声明

为加强原创内容保护,日前,甘肃日报、甘肃日报报业集团各子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各平台已将其所有的版权统一授予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进行保护、维权及给第三方的授权许可。即日起,上述媒体采访、拍摄、编辑、制作并刊登的,包括文字、图片、摄影、视频、音频等原创作品,文创产品、文艺作品,以及H5、海报、AR、VR、手绘、沙画、图解等新媒体产品,任何机构、媒体及自媒体未经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许可,不得转载、修改、摘编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并传播上述作品。

如需使用相关内容,请致电0931-8159799。

甘肃媒体版权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