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我校政法学院院长李朝东教授的邀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诠释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本体论诠释学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潘德荣教授和张晓林教授于7月17日到政法学院短期访问,并与学院哲学系师生进行了座谈和学术交流。
潘德荣是德国鲁尔大学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诠释学研究所所长,“国际本体论诠释学学会”会长,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潘德荣教授长期以来从事西方诠释学传统的教学与研究,对诠释学的方法论原则及其本体论基础有深入的探讨。近年来,他还致力于借鉴西方诠释学的成果来研究中国的诠释传统。他的研究成果引起了诠释学界的广泛注意,除了在国内外出版过多部诠释学方面的著作外,他还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有关诠释学的学术论文、主编学术论文集80余篇(部)。
座谈中,潘德荣教授介绍了其所在的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的教学科研情况,听取了院领导对我院哲学系教学科研情况的介绍,为我院哲学专业的发展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并表达了帮助我院培养师资的良好愿望。随后,潘德荣教授就当前德国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向哲学系教师做了精辟演讲。演讲结束后,大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潘德荣认为,探讨精神科学领域有两条路。从中世纪经学到当代诠释学是其中的一条路。这是非科学主义、神秘主义、信仰主义的一路。它解决人的生死之谜。从胡塞尔现象学开始到海德格尔哲学,这是另一条路。哲学研究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识,而智慧的探究与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结合。在探究人的生命的时候,现象学做了一个颠倒,把在我们意识中的东西看作是真。例如,神作为观念的构造,信徒对神的信仰改变了他的生活。信仰的东西是很真实的东西,所以各种信仰构成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它是伴随着一个人的信仰在其中活动的世界。从知识论的角度,可以对神是否存在进行形而上学的探讨,但有一点无法否认,如果我相信神的存在,则神在我心中的存在就是真实的。事实上,一个人生命的展开是被信仰所引导的。对于人来说,重要的不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而是什么东西被信以为真;重要的不是探讨有没有神,而是探讨当你信了神之后是个什么样子。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所谓真理概念在现象学这里发生了变化。在海德格尔那里,原初的状态是本真的,解蔽的过程(理性)其实是遮蔽。海德格尔要回到真理的源头,回到生活的本真状态。在源头上去观照,才会有更直接的体悟。对自然的感受最直接地蕴涵着生命之谜。伽达默尔继续了海德格尔的思路,《真理与方法》中的真理概念即是明证。传统的真理概念是对现象的真实描述,旨在揭示其规律性,而伽达默尔的真理是在意识中真实呈现的东西。例如我看到一个红色的杯子,这个表达是真实的。即使大家都说它不是红色的,但它既然在我的意识中呈现,它就是真实的。人和事物发生联系的环节是感性。人不能感觉到本质,而只能感觉到现象。我们所说的本质是在思考过程中逐渐抽取出来的理性建构之物,是一种思维的抽象。实际上,把意识之中的那个真实当作真理更可靠。“被意识到”更重要,而不在于你看到了多少东西。例如,你反复地看一个文本,才突然有所感悟,这个真理才向你呈现。真理是在我们意识中真实呈现的东西,这就是伽达默尔的真理概念。
潘德荣指出,中国思想史上似乎很早就有了本体概念,但中国古人讲的本体概念与西方人的本体概念很不一样。我们没有必要一定按照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思路去讲,我们可以另辟蹊径。当前西方哲学研究的一个倾向是向中国古代回溯。当前西方哲学研究的另一个倾向,是知识论传统回归,而方法论传统式微。解读文本的第一要义仍是复原其原意,尽可能把握它原来的意义。我们应该考察圣人所处时代的状况,然后结合我们自己的想法做一个发挥。他以“厩焚,子退朝。伤人乎?不问马。”为例,意在阐明,我们要通过古代圣贤的权威去确定现今的观念。
潘德荣还提出,哲学研究要综合理性主义(科学主义)的线索与非理性主义的线索。黑格尔哲学就是一个很好的综合,他承认此前的理论有其合理性,通过对立面的统一,把各个理论综合到绝对理念中,其逻辑学囊括了所有哲学体系。我们要学习黑格尔的理论综合能力,把片面性的真理纳入哲学体系。
政法学院院长李朝东教授对潘德荣的演讲做了回应。他通过对“本体论”、“形而上学”、“辩证法”三个概念的梳理,阐述了“哲学史的研究最后要归结为概念史”的观点。李朝东强调,无论是做中国哲学研究还是做外国哲学研究,都要先把本学科的基本概念梳理清楚,然后才谈得上中西会通和文化重建。
在随后与哲学系师生的交流中,潘德荣还就科学与信仰的关系、马克思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德国哲学界的教学研究现状、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弊端等问题做了独到解答。张晓林教授早年曾在我院学习和工作,与我院多位教师稔熟,宾主相谈甚欢。两位教授的来访,对于两校在哲学学术交流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今后两校的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和沟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