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甘肃首个华文教育基地在西北师范大学正式揭牌。50名东干族学生全部由国侨办出资来中国学习交流;今年6月,甘肃省政府财政拨款增加10个名额支持在中亚招生。今年九月,在华侨办和我校的共同努力下,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迎来了第一批东干族华侨华人子女,并为其组建了东干族子女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班。
东干族是中国西北回族的后裔,在历史的两次迁居后定居于中亚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等国,据说最早迁居中亚的回族在被问到他们从哪里来时,他们说“东甘”(甘肃东部),因此得名“东干族”。现在,他们是中国海外穆斯林侨胞中最大的群体之一,在中亚地区有约15万人之众。
东干族留学生张悍铭告诉我们说:“兰州对我来讲是个特别的地方。因为爷爷跟我讲过,我们的祖辈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的,在这里我真正见到了故事中的场景,觉得十分激动。”班长爱兰也告诉我们,他取这个中国名字就是想要表达“爱兰州”的意思,能来到祖辈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学习,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兰州独特的文化也吸引着这些东干族的孩子们。爱兰说:“刚开学的时候,我和同学们一起去了西关十字,那里有各色可口的清真食品,让我们尝到了“家乡”的味道。后来过古尔邦节的时候,我还和同学一起去那里的清真寺做了礼拜,好像就在家里一样。”为了让这些东干族留学生们能尽快适应这里的生活,学院老师也做了很大的努力。班主任艾宏明老师向我们介绍:“刚开学的时候,我们就让他们与中国学生一起参加了学院的迎新晚会,随后我们又组织了篮球赛、排球赛,希望能加强他们与中国学生间的交流。同时,我们也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学校的学生社团,一方面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也能让他们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张悍铭也表示:“这里的老师对我们非常好,非常关心我们,就像我们的父母一样,让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可以看得出来,两个多月的时间,已然让他们与这里的文化融合在了一起。
在学习汉语的路上,是勤奋和努力让他们不断地前行。艾宏明老师向我们夸赞:“这些孩子很聪明,接受能力也很强。短短的半学期他们有了很大的进步。”张悍铭说:“在来师大学习之前,我曾在西安博爱国际学校学了一年的汉语。刚接触汉语时,我觉得无论是书写还是语法都很困难,但是我知道要想学好它就必须努力。所以那时候起,我就每天练习写汉字,现在我已经能写得很好了。”他们珍惜留学中一点一滴的时光,爱兰说他希望能通过在这里的学习,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然后把所经历的故事讲给家里的亲人和朋友。
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东干班的语言教学成了教学中最大的难题。班主任王晶老师向我们介绍,这些学生的第一语言有些是俄语,有些是突厥语,尽管有些孩子会说汉语,但多半说的都是陕甘方言。比起其他零起点的留学生而言,他们受到方言的影响会更大,教学的阻力也更大。艾宏明老师也表示:“东干班的教学对于我们老师来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我们面对的不是简单的零起点教学,而是要解决普方古外(普通话、方言、古代汉语、外语)各方面因素影响下产生的问题和困难。同时,老师对他们的母语了解甚少,难以进行偏误分析,也使教学效果受到了影响。”不过,正如艾宏明老师所说,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针对他们这一特点,老师们积极查阅研究资料,课下加强与这些学生的交流,不断修改相应的教学方法;而学院领导也根据老师们的教学反馈,进一步完善对东干学生的管理模式和培养计划,制定出了符合他们自身特点的教学方案,在零起点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陕甘学生方音辩证的方法,以更好地帮他们纠正发音,使他们得到进步。
东干班的建立也促进了我校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王晶老师告诉我们:“他们本身具有民族文化和历史迁移等内在独特性,早在确定这批东干学生要来我们学院学习的时候,就引起了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许多学院老师的关注。而在汉语教育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利于我们语料的收集和语料库的建立,对于我们研究方言以及东干语造成的偏误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他们汉语水平的提高呈现出渐进式的特点,这为我们进行文化适应追踪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东干语中保留的古汉语成分,给我们古汉语的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语言资料。”
在对东干族留学生的采访过程中,班长爱兰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你眼中的兰州是什么样子?”我回答:“它是一个发展不算太快,但是足够美丽并且安逸的城市。这里有穿城而过的黄河,也有热情朴实的人们,还有吃过一次就忘不了的牛肉面……是我最喜欢的地方。”当我说完,他使劲儿点头:“这也是我心中的兰州,当我回到吉尔吉斯斯坦时,我也要这样给家人朋友介绍它。”正是对于这片土地的热爱,让他们成为了我们与中亚地区间文化交流的纽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武和平院长说:“这批东干族学生将成为中国与中亚交流的‘使者’,畅通‘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他们在通过汉语课后可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学科方向,例如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国际汉语等,给两国交流发展打下基础。”
在未来漫长的日子里,他们将承担传播中国文化,加强中国与中亚地区交流的重任。也许他们会逐渐淡忘今天的努力,但他们会记得这个祖辈生活过的地方,以及这里厚重的历史文化,成为真正的文明使者!
(编辑:王育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