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学院是学校于2012年新建的一个学院,是老学科新学院。现有两系、三所、七中心。在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今天,如何提高学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怎样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以便更好更直接地服务社会,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最重要的课题。在这方面,我们的思路是清晰的。
历史文化学院是一个新建学院,但学科的设置却很早,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对于学院的现有实力,我们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这个认识很重要,历史文化学院的发展思路就是建立在这种认识和发展远景基础上的。
就整体实力来说,历史文化学院优势依然明显,但也有不足之处。优势的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学科建设成绩较为突出。学院现有1个一级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1个博士后流动站,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4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共建研究基地。其次,教学实力雄厚。学院现有历史学1个本科专业(含文化遗产学方向),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门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省级精品课程,1个省级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再次,师资力量较强。现有教职工43人,专职教师36人,其中教授和副教授30人,博士生导师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省“333”、“555”人选2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第四,学术研究水平较高。近10年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40余项,是我校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最多的文科学院之一。
尽管历史文化学院学科建设成绩较为突出、教学实力雄厚、教学科研机构健全、师资力量较强、学术研究水平较高,但也存在不足之处。学院的不足之处在于学科发展不均衡,中国古代史、专门史、历史地理学和历史文献学具有较强实力,世界史、考古学、文化遗产学等专业和方向发展相对缓慢。这些不足之处,制约着我们的进一步发展。现在,我们的主要任务即工作的着重点是发挥优势、克服不足,以提高学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学科建设与科研方面,我们的思路是这样的:首先,进一步提升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和民族学四个省重点学科内涵建设。其次,进一步办好历史学专业文化遗产学方向和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把历史学专业文化遗产学方向转变为专业。关注国家文化产业政策,发挥本专业服务社会的功能,力争把考古学建设成本科专业;积极筹备考古学和世界史两个一级博士学位学科授权点的申报工作。再次,力争将“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丝绸之路与西北史地研究基地”建设成国内外有重大学术影响的研究基地。第四,在学校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工程中,发挥历史学专业优势和基础研究核心力量的作用,积极参与《华夏文明文库》编著的相关工作,编辑出版《中华文明源头研究论著集成》、《华夏文明传播丛书》、《甘肃“华夏文明”走出国门丛书》;编撰出版《中国通史》;编辑出版《简牍学研究》年刊,完成《西北边疆史地研究丛书》的出版等。最后,围绕重点学科建设,实行一年一会制度,举办高层次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民族学重点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
上述思路的落实,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关键。学院的发展需要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和规模适度的师资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的思路是:其一,争取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或讲座教授岗位,引进学科领军人才和优秀学术带头人;近年新增甘肃省领军人才1-2名,新增甘肃省教学名师和国家教学名师1名。其二,近年内,培养4-5名具有独立科研能力和4-5名在教学上做出突出成绩的青年教师;要求青年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社科基金等科研项目,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到2015年,青年教师全部获得博士学位;支持青年教师赴海外留学研修。其三,加大对具有博士学位尤其是考古学、文化遗产学等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今后几年,计划引进历史文献学、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考古学和民族传统文化等专业人才多人。
历史文化学院的人才培养,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二是研究生教学与人才培养。
在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主要从五个方面做起:第一,把简牍学、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建设成省精品课程,力争将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团队建设成甘肃省教学团队;将敦煌学教学团队建设成甘肃省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将“敦煌文化十讲”建设成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第二,把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通史与西北区域史相结合,推动历史学特色专业建设”申报为国家教学成果奖;编写《西北民族史教程》、《西北边疆文化遗产教程》、《丝路文明史教程》、《敦煌学文献导读》和《简牍学文献导读》5本特色专业教材,把“西北区域历史与文化特色专业教材”申报为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编撰出版六卷本200多万字的《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教材。第三,配合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本科专业综合改革,做好本科专业历史学的综合改革。日前,教育部公布“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名单,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专业获批。这次,全国共有5所高校的历史学专业被教育部定为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历史文化学院的历史学也是我校唯一的获批专业。历史文化学院将按照准确定位、注重内涵、突出优势、强化特色的原则,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式和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历史学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第三,探索本科专业2+2培养模式;提高本科生考研率;加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指导;加强学生从业技能训练,每年举办一次普通话演讲比赛、说课比赛、教案设计比赛、三笔字比赛、课件制作大赛,提高学生从师从业技能。第四,设立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通过全校公开招标形式,开展“华夏文明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社会调查;办好《文史管窥》;举办每年一届的历史文化节。第五,在甘肃省博物馆、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和武威文庙博物馆建立5个文化遗产、文物与博物馆硕士专业实习基地;争取学校支持,力争建成文化遗产、文物与博物馆实验室。
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主要从三个方面做起:首先,成立研究生教学督导小组,完善研究生培养体制;加强导师组在研究生培养中的作用;加强导师对研究生指导过程的检查,进一步完善研究生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审、答辩制度,开展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提高研究生论文质量。其次,引导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紧密结合甘肃省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工作,增强研究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最后,鼓励研究生参加导师科研项目,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与科研水平,培育“百优”博士论文。
历史文化学院的未来,取决于我们现在的认识和行动。以上所述,就是我们的认识,下一步就是落实。我们有决心全力以赴,推动学院更好更快地迈进。在人才培养方面把历史文化学院建成甘肃省乃至西北地区高质量中学历史教师及文博等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在科研方面把历史文化学院建成国内外在西北历史文化等方面有重大影响的学术重镇,在社会服务方面为甘肃省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编辑:马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