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至20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甘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办,《学术月刊》杂志社、我校历史文化学院承办的“历史与展望:中西交通与华夏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丝绸之路经济带高层论坛在学校召开。
来自日本金泽大学、日本奈良女子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中正大学(台湾地区)、华东政法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大学、山西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石河子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商学院、西北师范大学等中外20多所高校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文物局、故宫博物院、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简牍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炳灵寺文物保护研究所等11个科研院(馆)所及人民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及《光明日报》、《学术月刊》、《中国社会科学报》、《甘肃社会科学》等6家杂志与出版的代表共120余人参会。
会议开幕式上,我校党委书记、甘肃“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刘基教授和《学术月刊》原常务副总编夏锦乾研究员、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王子今教授分别致辞。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苗德新出席开幕式,我校副校长田澍教授主持开幕式。
王子今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大龙研究员、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郝树声研究员、日本奈良女子大学河上麻由子教授、西北师范大学李并成研究员、复旦大学韩昇教授、国家文物局姜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巍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前张骞的丝绸之路与西域史的匈奴时代》《丝绸之路:民族交流与文化发展的动力》《两汉时期中原王朝与中亚的关系》《<职贡图>的研究情况》《论甘肃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基因与民族史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宝石贸易》《汉代以前的丝绸之路》的主题发言。
与会人员三个分会场开展了分组报告与讨论。45位专家做主旨发言,90位专家学者围绕“丝绸之路史地与中西交通”、“丝绸之路宗教民族”、“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等主题做了针对性评议和研讨。大家认为,会议的召开对促进“中西交通与华夏文明”及“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相关问题的研究、推动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刘基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丝绸之路是古代中西方文明交流的第一大通道,甘肃是丝绸之路上的黄金路段。“丝绸之路”在甘肃境内绵延1600多公里,烽燧、城址、驿站、渡口、关隘、墓葬、寺塔、石窟等丝绸之路文化遗址分布全境。同时,甘肃素有“彩陶之乡”、“长城之省”、“简牍之乡”、“中国石窟艺术之乡”等美誉;敦煌文书被誉为“古代学术的海洋”;敦煌和新疆地区被季羡林先生誉为“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如此众多的美誉,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甘肃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给予了高度肯定。
刘基教授强调,2013年,国务院批准在甘肃建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是甘肃省继兰州新区之后,又一个摆到国家层面的战略平台。为配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西北师范大学牵头组建了“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中心围绕国家之需、地方经济社会建设之需展开专题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果。
刘基教授说,当今,文化建设成为国家新的发展战略,文化资源成为新的发展动力。与会专家将围绕考古资料中所见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上的民族宗教、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向西开放战略等专题展开充分讨论和交流。通过专题研讨,必将进一步加深和推动对“丝绸之路”和“华夏文明”的认识和研究,对有关热点问题取得新的见解,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产生积极的影响。
(编辑:吉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