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论坛】美术学院院长张玉泉教授:人文日新 艺术长青

[发布单位:     来源:《西北师大报》第456期    发布时间:2015-04-07]

        人文教育是大学精神的要素,人文日新既是学术创新的旨归,也是大学教育的社会职责。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组成部分,离不开人文日新的人文生态环境,并在向善的公民教育、品格素养和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其意义不仅在于从人文教育角度对西北师范大学校训当下时代性的一种阐释,也是对“艺术的未来”的一种思考和解读。
        西北师范大学的校训“知术欲圆,行旨须直”涵诗情画意,寓品格精神,彰显着西北师范大学作为百年学府之人文精神。从大学的社会角色定位来说,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蔡元培语)。大学之为大学,不仅在于它是一种客观物的存在,更因为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而这种精神最重要的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
        大学的人文精神是从大学的发展演绎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体现的是大学对人的价值和生存意义的关怀,同时又以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形式约束着大学人的行为,显示着大学不同于其它机构的气质特征。
        现代大学的发展,始终伴随着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独立性与从属性的纠葛。为了强化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特别是当我们的价值观、社会发展目标出现极端化倾向,大学的畸形化趋势就不可避免。半个多世纪以前,梁思成就已敏锐地预见了科技与人文分离所导致的可怕后果,大学培养出了大量“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这些“空心人”共有的特征是“人文精神失落,价值理性式微,更倾向于用世俗、功利的眼光来看世界”。爱因斯坦曾说:“我们切莫忘记,仅凭知识和技巧并不能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幸福和尊严。人类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的宣扬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者之上。”
        伴随着十九世纪以后功利主义的无限膨胀,尤其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尽管很少有人在理论上否认大学定位于文化领域,但在实际行动上却心照不宣地将大学定位于经济之中。从教育本质问题大讨论到近年来教育产业化的提出,大学的市场取向、功利取向日趋明显。
        如何应对这种大学的异化现象,著名教育家赫斯柏认为,完整的教育应包括“学习做事”与“学习做人”两个方面。在他看来,“学习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习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成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优势互补,使一个人在体力、智力、伦理各方面的因素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大学是探求学问、追求真理、关怀终极的地方,是人类追求进步的精神殿堂。如果大学放弃了精神追求而囿于媚俗的责任,自然无法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只有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有机融合,才能避免科技至上、经济至上的偏狭。
        以上作为理论共识的探讨,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但是具体实施起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关注度。从美术学院的角度来说,关于大学精神和学院办学之道,试做如下思考。
      

1、大学的社会责任——人文日新


       “日新”二字应源于汤之盘铭,商汤王刻在浴器上用以砥砺自己不断进步的铭文,全文为“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对求新、创新、维新精神的追求,造就了大学的人文精神。国家的民族文化的复兴,不是抱残守缺、开历史倒车回到过去。大学的人文教育,也不是墨守成规、追随社会的需求,而是面对旧邦新命的锐意进取、融创化新之探索。
       

2、大学教育是正向的公民教育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不应是单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是将其看作是塑造“新民”的途经。我国古代儒家所归结的“大学之道”,以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便是希望大学能够担负起“化民成俗、改造社会”的责任。
        大学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积极主动地作用于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发展。这种积极的作用表现为教育的正向功能,即积极地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积极地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大学教育可以产生正向功能,也可能产生负向效应,即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着消极的或阻碍的作用,对人的成长发展起着消极或阻碍的作用。
        急功近利和唯利是图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力与进取心很强的优秀人才。大学教育的目标应是智力的各种素质与感悟、情感、精神的和谐。大学教育的根本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全面发展的、负有使命感的创造型人才,学校和教师的责任是因人而异地予以引导,保护和鼓励每个学生的个体才能,使他们将来职业化的活动与个人的才华、志趣结合在一起。每个学生的个性、秉赋、精神与技能、知识的结合,是避免他们在与社会生产结合过程中走向单向度、工具化的重要原则。正如著名艺术教育家约翰内斯•伊顿认为:“对人类的尊重是所有教育的开端和最终目标”,教育不应仅仅是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技巧的培训。又如牛津大学,其历史上把“七艺”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而800多年来一以贯之的教育原则是以培养“完人”、“绅士”作为目标,即对整全、高贵人格的教育。
       

3、艺术教育是人性向善教育


        人文教育的重要一个组成要素是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的基础是人类艺术史的教学。牛津大学是英语国家的大学中最早尝试开设艺术史通识教学的大学,剑桥大学和伦敦大学也陆续开设了艺术史课程。1868年英国艺术收藏家费利克斯•斯莱德(Felix Slade)在这些大学中先后设立了斯莱德艺术讲座教授席位,首任斯莱德艺术讲座教授为英国著名美学家和艺术批评家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他对后来的德国、美国艺术史学科发展产生过非常积极的影响,其意义不仅仅在于避免因功利而丧失人性,培养出科学僵化的机器人、理性失控的丛林人,也在于引导学生热爱生命、涵养道德、丰富性情、蒙养审美和价值观。为此,艺术史甚至在德语国家被当作一门正规的科学来看待。在美国的综合性大学中最早设立艺术史专业系科的有全国最著名的常春藤学校,即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和普林斯顿等大学。此外,密执根大学(1852年)、佛蒙特大学(1853年)以及纽约大学市立学院(1856年)也先后设立了艺术史的讲座教席。到20世纪初,美国艺术史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全美各地的许多大学,无论是公立还是私立,都开设了艺术史课程。
        这种积极推进作为通识课程的艺术教育的措施,逐渐被更多的大学接受,并揭示了关于艺术教育的真正价值和大爱逻辑:是爱,让艺术成为人性向善的光辉,是爱让艺术回归生命精神,是爱让艺术成为自信自强的文化符号。这种爱的对象是自然,则艺术创作就成为“田园诗人”般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守护行为;这种爱的对象是周边的人,则艺术创作就成为公共艺术或探索“关联”与“救赎”等人文精神的塑造行为;这种爱的对象是家园或家国,则艺术创作就成为区域或国家精神意志的代言者。
      

4、美术教育是品格素养教育


        我们造不出“苹果”产品,不仅仅是因为科学技术和设备、管理条件,而是审美品味和审美价值观上的差异。艺术教育中的美育,对于培养全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可或缺。在学校各学科的教育中,开展美术教育,利于提高人性化的生产、生活情趣,优化物质品质,提升精神品格,利于丰富想象力,提高表现力和创造力,利于提高视觉形象的阅读、品鉴能力。
        对于美术教育,一般的理解是绘画、雕塑的技能训练,事实上今天的美术教育早已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我国新《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具有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和想象力,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等意义。《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明确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尤其值得关注,被誉为现代物理学之父的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5、设计教育是创新教育


       人文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创造力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技能,也是当下国家、企业等之间博弈的第一竞争力。著书《艺术的未来》的美国学者阿诺德•汤因比曾有过这样的表述:“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造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它的成员的失职”。
        基于创造力在产业、文化、经济等诸多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以创新和智造为核心的设计学日益得到重视。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新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不但艺术学升级为第13个学科门类,其隶属的设计学也成为新的一级学科。而早在1969年,著名科学家赫伯特A西蒙就著书《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提出设计科学的概念,并宣称对人的恰当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门关于设计的科学,它不仅是技术教育的专业部分,也是每个受文科教育的中心学科。
       对于如何发挥艺术设计学科的优势和设计教育的价值,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的例子或许能给我们提供诸多启示。斯坦福大学设计学院创办于2003年,算是一个老学校中的新学院,其独特之处在于以下几点:
      (1)办学理念:塑造时代文化、助力创意产业,设计立国。
      (2)办学思想:艺术+科技+日常生活=设计科学
      (3)办学模式:没有固定的自己学院的学生,其课程属于开放式通识教育,学生来自大学各专业,要求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学会换位思考,从小处入手,专注与思考人们的真实需求,重新思考各个行业的边界;其教学目标是以设计思维的广度来加深各专业学位教育的深度,学院虽然本身不提供学位教育,但却是整个社会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
      (4)教学方法:采取项目驱动的方式,由专职教师和企业或社会机构兼职教师的教师组通过辅导学术竞赛或虚拟课题、现实商业课题等形式展开教学。
        这种革新性的跨学科团队教学模式,成为关注创新能力培养的部分大学改革的一种趋势。而事实上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很难单靠一个人的力量,从单一的行业出发实现创新。把不同领域高等教育的学生聚在一起,组成跨学科的团队小组,在不同学科教师的指导和支持下,以工作室的形式进行学习和实践。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在教学和实践过程中自发形成各种各样的分工,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其学术环境也促进其学习和交流,更容易产生创新。
       

6、现状与未来


        西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源于1939年的国立西北师范学院劳作科,是我国师范院校中最早设立美术专业的五所院校之一,为西北乃至全国培养了众多优秀的艺术人才。有美术学、艺术学、教育硕士(美术)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等4个硕士学位点,下设中国画艺术研究、油画艺术研究、传统美术研究、美术理论研究、艺术设计理论研究等9个研究方向,有美术学(中国画、油画)、书法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绘画(中国画、油画)等5个本科专业,以及美术欣赏、书法、生活中的设计学等全校公选课,是大学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一路一带发展规划,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建设以及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兴盛,高水准的文化艺术创意人才的培养,成为西北师范大学和美术学院面临的重大挑战,当然也是西北师范大学人文教育与美术学院进一步发展重大机遇。
        为此,在学院的发展规划中,继续保持和优化美术教育传统优势,为甘肃乃至西北培养和输送优秀的师资。并在艺术教育学科特色的基础上,立足西北文化艺术特色资源,以扩大、丰富公选课程(陶艺、雕塑、纤维等)和校园设计项目、艺术活动的方式,进一步推进学校人文教育的发展。在艺术人才培养方面,着重绘画、雕塑、书法等艺术创作人才和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并积极发掘设计学的学科融合创新优势,拓展与各级宣传部、旅游局和文创产业的合作,加强与学校地环院、旅游学院、传媒学院、敦煌学院等院系的跨学科项目攻关团队建设,争取在人才培养和创作实践、理论研究等方面取得更大进步,为西北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校训“知术欲圆,行旨须直”,涵诗情画意,寓品格精神,不仅指向为学、为人之道,也展现了西北师范大学深厚博大的人文情怀以及立足西北心系国运,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生动图景。在人文日新的时代背景下,倡导正向的公民教育,普及向善的艺术教育,提升培养品格与创新能力的美术教育和设计教育,或许更能体现出实践层面知、行合一的必要性,人格修养方面圆、直相彰的重要性。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复兴,甘肃倡建文化大省,在民生方面大力改善生态环境,营造诗意的栖居、艺术化生存的社会改革和发展背景下,艺术不仅仅意指音乐、美术和设计等艺术学科,而是关涉美善、智创的人格修养和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探索。所谓人文日新,艺术长青,正是对大学教育在创新能力培养、人格修养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的一种期许。

  • 西北师范大学
  • 西北师范大学
  • 西北师范大学
  • 西北师范大学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