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明媚的五月,天朗气清,古老的理科楼被花香和绿柳缠绕。南苑路上,一株株绿芽忍不住钻出来透透气。午后,上课铃响,校园渐归静谧,书香开始蔓延。此刻,我敲响了生科楼310办公室的门梢,今天采访的对象是优秀班集体2012级应用心理学1班班主任舒跃育老师。
“我们这个象牙塔里的小家庭”
“刚入校时,我们班有47人。后来专业转换,有同学转出又有同学转入,最后留在这个家庭的依旧是47人。”
采访开始,舒跃育首先就班级基本情况做了介绍,回忆起这缘份巧合,他面带微笑:“2012年,既是心理学院成立的年份,也是我博士毕业参加工作的年份。这一年,心理学院迎来了学院成立后的第一届本科生,作为班主任,我实现了人生的转变,同学们也从中学生变成大学生,我和大家能共同成长、共同见证学院的发展,很荣幸。”“能不能谈谈应用心理学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专业?它和心理学相比多了‘应用’二字,两者的区别体现在何处?”我接下来问到。“心理学院在2012年成立之初,只有应用心理学一个系,后来划分为心理学系和应用心理学系两个系。简单来说,心理学偏重于心理学学科体系的基础教育,而应用心理学则更倾向对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它的实用性、服务性功能更为突出。这也从我们开设的课程中有所体现,如心理咨询、犯罪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都是非常实用的课程。”对于学科专业,舒跃育这样解释着。
“重视班级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 引导科研启蒙”
心理学是甘肃省一级重点学科,该学科在师大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早在1982年开始招收本科生,1986年招收研究生,现在拥有心理学科二级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心理学院成立,心理学科也是旧貌换新衣。“我想,如何为新成立的学院打造良好的氛围基础,让优良的学风、浓厚的学习氛围从我们这一级更好地传承下去”。谈到刚刚接手班级时的蓝图规划,舒跃育如此感慨。因此,这个班级自然而然成为了舒跃育一块悉心耕种的教育试验田。
舒跃育向我介绍了他倡导的一项班级特色:讲课训练大赛。这种系列班级内部比赛开始于2014年初。首先是将班级成员分为三个大组做讲课训练,每两周一次;到月末,各组推举一名同学代表该组进行班级比赛,同时请学院教师和高年级的学长做评委,对获胜的小组代表进行嘉奖,奖品是心理学相关名著。比赛分数的参考因素中,除了讲课能力评比以外,还包括了对教案编写能力的考察。对于一年一度的师范生技能大赛,舒跃育大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拿奖不拿奖不重要,重要的是对他们综合能力的锻炼”。参加技能大赛的学生们为了准备好比赛,积极地搜集资料、查阅文献,这对其自身统筹信息的能力是一种提升;教师技能大赛的舞台还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演讲口才,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克服胆怯心理,锻炼塑造学生的自信心。讲课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课堂管理经验,而这些,都是一个师范生将来成为一名教师、走向三尺讲台的必备素质。由此,2012级应用心理学1班的同学们在平时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小训练、小竞赛的历练之下,逐渐克服了最初面对公众、面对讲台的胆怯恐惧心理,校内外各类竞赛争先恐后地踊跃参与,班级呈现出百花齐放、奋勇争先的昂扬态势。这个班级的学生在各类大赛中收获颇丰,仅参加校挑战杯就获得了5个项目大奖,有5个项目获得了学校本科生科研立项。不仅如此,各项集体荣誉也是硕果累累,如校级优秀班集体、校级五四红旗团支部……
舒跃育谈起班级的学生们取得的各项优异成绩时如数家珍,好像是家长谈起自己优秀懂事的孩子一般,不时露出开心、满意的笑容。其实,班上的学生能获得这么多成果,离不开舒跃育的精心培养。在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时,他往往从很轻松的问题开始,他说:“我很重视调动学生发现问题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好奇心是科研的基础,当遇到一个问题,我就鼓励学生下去探究,一起讨论。在不知不觉中,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发现问题、搜集资料、查阅文献、探讨解决问题的习惯,这就是科学研究所遵循的脚步。如此一来,学生的科研能力就能得到初步的锻炼。”早在大一时,舒跃育就带领班级里一部分对心理学研究感兴趣的学生成立了心理传记研讨小组,定期召开分析研讨会,向学生推荐人物传记优秀的书籍,培养他们对于人物心理、性格行为因素的探索和研究。从而引导学生们对于研究、探索未知的兴趣,启蒙他们早期的科研梦想。“尽管不是所有的孩子将来都会成为科学家,但参与科研与大学培养人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训练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学,就是一个培养人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能力的理想园地。对于班级的孩子,舒跃育鼓励他们自由地表达个人观点和学术意见,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细细地考证,从而拿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舒跃育对自身教育责任的理解是:“对于我的学生,我要能够引导他们去思考,作为一名老师,我就成功了。不仅是我,师大历代师生关系中都有着许许多多融洽友好的范例,这是师大割不断的、传承至今的优良传统。”
听舒跃育娓娓道来,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幻影片段映在脑海,嫩绿的柳芽和翠松让它重新焕发出春意盎然的生机。这个班的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或在学术的海洋深造,舒跃育短暂思考片刻后沉住了气,语重心长地说:“无论何时,我都希望他们多思考一个问题、多读一些书,而不是只会写正确的答案。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只会写正确答案的人是无法适应的。只有拥有了独立思考能力,才能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社会,才可能做个有利于国家、有利于民族的人。”
春耕后,秋收
春是播撒种子的时节,春亦是悉心耕耘的时节。经历春的洗礼,种子才能在盛夏的骄阳骤雨下,绿油油地飘扬枝叶,才能最终在秋天结出金黄饱满的硕果。2012级应用心理学1班的47颗种子,在舒跃育老师满怀热情的播撒下,快速适应大学的土壤,发芽出绿。在他辛勤悉心的耕耘下,47颗吸饱了甘露和阳光的树木嫩枝才能在如暴风骤雨的各项竞赛中崭露头角,百花竞放。秋天,他们拥有了被知识所注入的牢固的、深拥在泥土里的根基,枝条上挂满了一路拼搏成长换取的金灿灿、香甜的果实。
当舒跃育眺望这片曾经辛勤耕耘过的果园时,嘴角扬起的是农夫收获鲜果时那份朴实称心的笑容。
(编辑:李昊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