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恭在附中班子建设会上强调践行三严三实,推进教育公平,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布单位:     来源:党委宣传部    发布时间:2015-09-16]

        9月16日,学校召开附中班子建设会议。党委书记陈克恭出席并讲话。副校长丁虎生宣读了西北师大党委关于附中班子建设的决定。附中班子全体成员参加会议,相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
        陈克恭在讲话中指出,学校关于附中班子建设,做了长时间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广泛征求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附中的历史贡献、现实问题和未来发展,做出了负责任的决定。这个决定充分体现了学校党委对附中办学成绩的高度肯定和对未来发展的高度重视。
        陈克恭指出,西北师大附中是甘肃教育的一面旗帜。在百十年的发展当中,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积累了丰厚的办学经验,取得了瞩目的办学成就,赢得了崇高的社会声望。这些贡献,不仅显性地体现为一流的人才培养水准,也隐性地表现为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表现为历代教师不断探索、不断革新、不断创造、不断超越的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这是附中最为宝贵的财富,需要全面继承并在新的历史阶段发扬光大。
        陈克恭强调,这些办学成就的取得,得益于附中历届班子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历代教师的善教、乐教和历届学生的善学、乐学;得益于西北师大历届领导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的高度重视、充分理解和鼎力支持;也得益于省教育厅及甘肃社会各界的长期关怀和长期帮助。
        陈克恭指出,附中目前处于发展的最好时期,同时也是压力最大的时期。过去有成绩,今天就会有压力。这个压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事业发展的高度带来的压力。事物发展总会有高峰,有低谷,这是一般规律。当到达“顶点”的时候,就有可能是“拐点”,就会出现向下的趋势。是一味地追求那个“顶点”呢,还是保持高位运行,实现可持续发展呢?这是这一届附中班子需要深入思考的大命题。建议附中追踪那些高考“状元”的人生轨迹,搞清楚人一生的成功与某一个阶段的成功之间的联系,以历史的结论检验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理念,做出正确的抉择。二是社会诱惑带来的压力。附中在甘肃高中教育系统中长期保持领跑的位置,在社会上有很高的知名度、美誉度,中国的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结,对附中的领导班子乃至教师都会礼敬三分。如果领导班子放下教学本位,把精力消耗在社会应酬上,就会破坏规矩,带坏风气,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领导班子不要被庸俗的商业文化所濡染,扎扎实实搞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加强对班子成员、党员干部乃至广大教职工的纪律要求,倡导人民教师作践行“三严三实”的楷模,珍惜几代人的心血铸就的办学声望,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势头,以良好的作风带动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以高尚的教师人格辉映百年名校的荣光。
        陈克恭最后强调,附中的领导班子和广大教师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敢于担当。
        一要扮演好领跑者的角色,把握好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要在“立德树人”上多思考,多探索。关照现实,但一定要心怀理想,淡化功利意识,不为工具理性左右,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始终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始终保持对国家、对民族、对个人的未来负责的态度,始终把“人”作为教育的目的而不是手段,追求教育的大情怀、大境界。
        二要在招生问题上定规则,明纪律,不侥幸,缩小附中自己在招生上的自由裁量权。建议附中借鉴师大最近推行的“开门评审、开门评奖、开门评优”的“三开”做法,把招生的政策、办法、要求、程序,特别是招录过程面向社会公开,通过公开,体现公正,实现公平,赢得社会的理解、尊重和支持,营造风清气正的办学环境。
        三要充分肯定西北师大对附中的支持。西北师大的支持至关重要,附中的绝大部分教师,都是西北师大培养和输送的,附中的每一步发展,都有西北师大这个“母体”方方面面的贡献甚至牺牲。如果西北师大党委给附中配备的是一个“草台班子”,就不可能有附中今天的“大戏”,更不可能捷报频传,好戏连台。因此,要更加强化归属意识、感恩意识、贡献意识,把教育公平的要求与属地化就学的诉求结合起来,解决好师大职工子女就近入学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就是稳定了“母体”的人才队伍,就是最大的贡献。反过来,西北师大的人才队伍强起来,就能够为基础教育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附中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有了稳定的人才保障。
        四要把今后的发展与西北师大的办学目标紧密联系起来,共同构建集理论研究、教法创新、实践验证、经验推广于一体的教师教育体系。教师教育是一个系统,师大承担的教师培养、培训任务,在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有“实战”经验的中学教师给予指导,教师教育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也需要一个“中试”的环节来检验,附中有义务、有责任承担指导任务和“中试”任务,帮助“母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附中多年在基础教育一线探索形成的宝贵经验,也需要通过理论研究,上升为可以在更大范围、更多学校推广的模式,扩大社会效益。大学和中学的这样一种互动,就可以在教师教育领域形成大成果,强化我们百年办师范的优势和特色,也可以为甘肃乃至西部地区提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助推区域教育事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 西北师范大学
  • 西北师范大学
  • 西北师范大学
  • 西北师范大学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