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论坛】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杨启毅: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协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

[发布单位:     来源:《西北师大报》第465期    发布时间:2015-11-19]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意义十分重大。为了进一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当前,举国上下高度关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深入分析师范类高校理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形势,牢固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加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是我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一、计算机学院推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自2012年6月独立设置以来,积极探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利用和发挥学院教师教学科研资源,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倡导和鼓励学院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争取项目和经费、参加各类竞赛的能力和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在专业和行业竞赛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全院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一是学生申请的科技创新项目数和质量稳步提升。2012年学院刚刚独立设置时,全院学生仅有在研项目4项;2013年获学校资助项目8项,资助经费1万元。2015年学院学生申请项目达43项,参与申请项目的学生200余人,其中学校资助项目29项,重点建设创新团队1个,总经费4.6万元。二是学生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和获奖的质量逐年提高。2013年,我院2010级本科生刘亚以优异的成绩获“利尔达”杯第三届全国物联网应用设计大赛特等奖;在第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上,学院22名学生分获本科组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优秀奖2项;在第九届“挑战杯”甘肃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上,我院学生参赛作品获得省级一等奖1项,省级三等奖1项;在学校创业大赛决赛中,我院学生团队的作品荣获一等奖。3个创新创业团队项目先后入驻学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分别获资助经费2万元。2014年,在全国首届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创意赛西北赛区决赛中,我院学生从众多名校团队中脱颖而出,荣获大赛二等奖;在第十届“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大赛甘肃赛区比赛中取得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的好成绩;在“Android应用开发中国大学生挑战赛”中,我院作品《校园一机通》项目荣获本科院校组西北赛区二等奖和全国总决赛优秀奖。2015年,学院学生在第六届“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甘肃赛区)比赛中,共有28人获得省级奖项,其中一等奖6人,二等奖7人,三等奖15人;在第十一届“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中,我院参赛队伍取得优异成绩,由党小超老师、王小牛老师指导制作的“基于云平台的智能语音家居系统”荣获全国一等奖,由索国瑞老师、杜辉老师指导制作的“直播式航拍四轴飞行器设计”荣获全国三等奖;在学院老师指导的学生创新团队中本科生撰写的学术论文《基于离散粒子群优化的微博热点话题发现算法》被《计算机工程》录用,学院学生在基础理论方面也取得的了重大突破。
       上述成绩的取得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院加强实验室硬件条件建设,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研究制定并实施了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行业学术科技竞赛,努力建设高水平科研创新团队,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为我校相关学科专业学生培养工作提供了经验和借鉴。学院积极为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创造有利条件。一是制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培养了一批学生科研创新团队。2013年11月,学院出台实施《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学生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实施方案》,组建方式为“团队导师+研究生+本科生”的立体化模式组建,按照“梯队培养、稳定建设、滚动发展”的原则,2014年4月立项建设了20个学生科研创新团队,通过多渠道筹措经费,资助经费近10万元。参与总人数达到348人,其中惠及老师50人,在读硕士27人,在读普通本科学生271人。二是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加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引导。首先是积极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行业学术科技竞赛。2013年、2014年学院组织学生多次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在“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甘肃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等学科专业竞赛中取得喜人的成绩。其次,学院每年至少组织8-10次学院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或副教授以上职称的老师以及校外其他专家学者面向全院学生开展学术报告,为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营造良好的氛围。除此之外,学院还结合学科专业特点,面向全校学生先后举办了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北大青鸟杯”程序设计大赛和“西软杯”程序设计大赛。这些竞赛的参与和活动的举办,为优秀学生脱颖而出提供了便利的机会和良好的科研实践训练平台。三是加强实验室改造和建设,为学院的教学和学生科技创新提供实训平台。2012年6月学院创建伊始,实验室设备整体老旧,和教学实际需求脱节严重。学院积极协调学校相关部门,争取资金,有效的改善了实验环境。近几年相继改造和建设了物联网实验室,综合微机室、微机室和单片机与射频识别实验室,软件工程实验室和综合培训微机室,采购36套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箱,具备了开设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性题目以及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部分实验题目的能力。采购了32套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箱,具备了开设IA-32CPU保护模式实验题目的能力,同时积极争取公司赞助,建立了3D打印室。日前,又与杭州先临三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签约共建先临三维3D打印应用与制造联合实验室。为学生进行科研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实验平台。
       二、客观认识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
       学校2012年启动了“专业能力培养训练”试点工作,选取经济学院等5个学院为试点,2013年至2015年增至12个学院。专业能力提升训练强化了本科生实践环节,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了本科教学质量,推进了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就业竞争力。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经济学院等在创新团队建设、学科竞赛专业实习实践及专业能力训练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和华南师范大学等国内其他师范及省属高校相比,我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表现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认识不足,创新创业教育没有融合到整体的教学体系中去,与学科专业教育的开展并未形成有机联系,大学生创业教育刚刚起步,学生整体创新创业意识不高,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加强,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缺少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较晚,缺乏国家大学科技园等创业孵化基地,校园还没有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大学文化。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工作中加以解决。
       三、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并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务院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西北师范大学作为一个文理并重的省属师范类高校,和我省其它高校相比,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工作上,既有很多有利的条件,也有不利的因素。下一步,要在深入分析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各学院专业优势和特点,大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
       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需要结合我校实际,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一是研究制定激励措施,支持创新创业教育。首先,积极争取和充分利用各类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建议学校科研合作服务处等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利用各类资源,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其次,加强对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的指导,为学生参赛提供更好的服务。建议在学院层面将成立学院竞赛指导小组,积极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各类竞赛,建设高水平、专业化的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创新团队参与各类竞赛,为学生参赛提供更好的服务,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质,提升学生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建议学校在指导学生参与科技竞赛方面给予支持和鼓励。再次,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建议加大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加强激励措施。建议对参与指导学生创新活动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年度工作考核等方面加大鼓励支持力度,对指导学生创新团队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鼓励;对在各种竞赛中获奖和积极参与比赛的学生在三好学生评选,国家、省级、校级各类奖学金评定中优先考虑,积极引导教师员工、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二是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为学生科技创新营造更加宽松的条件。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推动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作过程中,学生创新团队负责人集中反应,学生的课程太多,缺乏充足的时间参与科研,特别是大三的学生,正是将所学理论知识付诸应用的好时候,却因为课程安排太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建议教务处等相关职能部门在下一步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中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加大学分弹性,支持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相对充足的时间参与科技创新。专业课程改革需要在坚持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上,以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必须在教育思想、培养模式、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构建适合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教育模式。三是加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营造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氛围。硬件设施是支撑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实践证明,有固定场地和固定实验室条件的学生创新团队研讨次数相对较多,团队成员凝聚力也较好,科研成果相对丰富。目前,我院学生科研创新团队没有固定的研发场地是制约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最大的瓶颈。下一步,建议学校在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方面为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提供支持,充分利用好国家关于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建立众创空间,为学生提供相对固定的研究试验场地,为开展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更好的条件。四是加强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组织领导。根据《意见》提出的总体目标、主要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在主要任务和措施上提出了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完善创新创业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体系。下一步,学校需要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加强指导管理与监督评价,统筹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校层面要成立创新创业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开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咨询、指导和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改革发展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校领导任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务处牵头,学生处、科技处、团委等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共同推动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开展。

  • 西北师范大学
  • 西北师范大学
  • 西北师范大学
  • 西北师范大学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