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前夕,教育学院举办“坚守科研正道,力求教学创新”开放周,围绕“教学创新”“科研正道”“发展大计”三个主题模块,通过 “主题报告”“经验分享”“参与式研讨”“汇报交流”等多样化方式,充分调动每位教师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在参与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启幕: 承载教师发展愿景
1月7日上午,全院教职工相聚发展中心共同研讨。大家表示,不论是传承和发扬“李秉德和南国农教育理念与方法”的使命,还是落实和推动“高举师范教育大旗,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愿景,都要体现教师发展的根本特色,同时要凸显“学生中心,教学重心”地位。
学院党委书记杨旭东代表学院向教师发展中心赠送了老照片和教师著作,并讲话。“今天,我们给教师发展中心带来了几幅教育学院不同时期发展的历史写照与回顾,我们想以这种方式怀念和纪念曾经为教育学院做出过历史贡献的前辈学者,也想以这种方式再次唤起当下教育学院的师生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他说。
教学:在创新中实现变革
张定强教授已组织了五届教育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创新”活动。他在主题报告中说:“学院每年坚持组织这样的活动,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然而,教学不够认真负责、教学设计不够科学、教学细节处理欠周到,学生主体性体现不明显等问题依然困扰着我们。为了致力于教学创新,提升教学效率,发挥系所作用,落实‘一人两课,两人一课’指导,明确督导职责,建立师徒制,加强沟通谈话机制,利用老教师和名师的示范作用将成为今后教育学院开展教学创新的努力方向。”
青年教师郝雪连续三年参加了“教育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创新活动”,并获得2015年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创新一等奖、西北师范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在题为《反思比赛,促进成长》的交流分享中,她说:“从第一次参加活动时的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教学充满热情,到第二次对自己充满怀疑,对教学充满疑惑,再到第三次活动时反思后的飞速成长,我深深体会到,要对教学充满动力,对学生充满感激;教学不应是牺牲,而应是享受,我愿乐在其中”。她用陶行知先生“教学生变先生。先生是什么?自己会变而又会教人变的是先生。师范生不是别的,是一个学变先生的学生”结束发言时,也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另一位学院青年教师教学创新活动一等奖获得者杨鑫作了题为《一位新手教师的教学冒险》的分享交流。她说:“ ‘着眼于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学生课前心理建设’是她教学创新的主要做法”。
全院教师分为四个小组,对如何改进和加强教学积极参与,畅所欲言,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老师们谈到:“学院需要建立沟通交流平台和机制,鼓励教师在此平台开展教学创新研讨和交流,如学院可搭建教育实践的平台,加强实践教育的开展和指导,学院可开展教学展示、教案展示、公开课等活动,促进相互学习;另外,学院要加强系所在教学、科研促进方面的实体化建设,更加明确系所得职、权、责,是系(所)真正成为教师发展的地方。”
针对课堂教学变革,老师们谈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做到“身在其中、心在其中、思在其中、乐在其中”,要整体设计课程教学,让学生有思考,要发挥学习者的各种可能,更多地要关注学生思维的成长和发展,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知识体系;要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加强学生日程课程纪律的监管,使用多种教学手段而将学生吸引到教学过程中来,培养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对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老师们一致认为:“教育学科要率先实践,要有紧迫感和危机感,要借助信息技术寻求学院发展的新的生长点和增长点,要建立信息化应用平台,开发信息化教学所需软件,提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理念和应用能力。”
科研:追寻回归学术的正道
学校党代会报告指出:“没有科研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学。只有科研与教学二者相互作用、相伴相生、协调发展,才能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才能促进学科建设”。
万明钢教授、刘复兴教授、刘旭东教授、张学强教授在“科研正道”模块活动中,与全院教师就科研问题进行了对谈交流。对于青年教师从事科研的一些困惑,几位教授分别讲述了各自开展科研活动的心得体会,提出了青年教师要培养研究兴趣,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要有内心的投入,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要能参与合作的科研团队,要与日常教学活动相结合,要将科研当做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等建议。几位教授强调,“好的科研”是学者生命本质展示的过程,是展示个人思想的方式,更是一种专业的生活方式,活动,科研更是研究者的一种专业化生活方式,需要研究者浓厚兴趣参与的自我驱动,付出不懈的努力和宝贵的时间。
同时,全院教师分为组围绕“如何做好的科研、对学院科研工作的建议”等问题展开研讨,并在大会上作了汇报。大家认为,好的科研要“学会平衡、关注前沿、思考现实、走进实践、博览群书、找到自我”,好的科研目标将是“学术引领、理论创新、模式建构,推进实践” 。
老师们为学院做好科研工作提出了建议:“拓展外部空间,多提供教师外出交流的机会;建立学术科研平台,加强团队建设,进一步完善传帮带关系;从政策上支持学科教学教师从事科研;进行整体性设计,建立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互通的畅通机制。”
发展:在行动中实现理想
学院班子成员根据分工走上演讲台,表达和阐述未来几年教育学院在学科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学生培养、社会服务等改革行动的思考,接受全体教师的评议。
张定强副院长提出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成立课程审议委员会、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完善学生实践教学基础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改革方案;张学强副院长提议通过“加强科研项目申报指导与论证、促进系(所)内部开展教学科研交流,组织开展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定期结集印刷教育学院教师年度代表、突出民族教育和基础教育以及农村教育的研究特色,实施“双百万”教师培训资源开发和教师教育研究项目”等举措提升教育学科整体影响力;赵明仁副院长希望通过“完善管理制度、修订培养方案、营造学术文化、强化导师责任、加强论文答辩、加强招生宣传、推进院校伙伴协作”等措施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段昱华副书记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调研科学分析了学院班主任工作现状,提出了“建立班级主题活动项目运行化制度,开展学生接待日活动,畅通学生诉求渠道,探索家校沟通联系模式,促进育人模式改革,发挥专业系在学生学习、生活、管理、就业创业中的作用”等具体措施;石义堂副院长提出:“加强对教师培训的研究力度,支持教师培训研究和教师培训课程资源开发形成“菜单式”培训方案,加大培训者网络平台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能力,建立奖惩激励机制”等工作思路。院长李瑾瑜总结说,要走内涵化发展的道路,要借助于优势学科做好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要进一步推进民主参与、共同治理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