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大学精神
目前,我们对大学精神关注不够多。其实,大学应该有一种精神,校园文化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能使人们对真理进行执着的追求,能使得大学通过不断的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去引领民族精神和社会进步。
那么,什么是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大学是大学精神的载体。作为抽象化概念的大学精神,它不仅体现在一所大学的一草一木中,而且体现在大学人所具有的思想、气质、品格和价值观念中,体现在一所大学对社会的智力贡献和智慧创造中。剑桥大学以“思想和表达的自由,避免歧视”为核心价值,哈佛大学以“崇实求真”为特征。在中国,以科学、民主、伦理精神为核心的现代大学精神是一个重要的取向。如北京大学的“兼容并包、学术自由”,清华大学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等等。这些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建构着民族的精神家园,引领着国家和社会进步。总之,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受文化传统和历史因素的影响,积淀而成的办学理念、治学传统和价值取向,是学人一贯持久认同的文化品质、精神气质、群体意识和文明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求真求实、传承创新、独立批判、兼容并包及对人和社会关怀等共同特征。
(一)求真求实的精神
求真求实就是对真理有着执着的追求,坚持“与真理为友”,这是大学对待知识和真理的态度。自洪堡大学诞生起,大学就以崇高的学术声望而受人崇敬。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产物。在大学里,学人们以探索知识为己任,坚持真理至上、学术至上、人才至上,人们在知识学习和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坚定科学信仰,正确认识自然、人类和社会,潜心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构建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在这种精神的熏陶下,师生守得住寂寞,在宁静中办学、讲学和求学,反对迷信、反对臆造、反对盲目地崇拜权威,抵制喧嚣浮躁、哗众取宠、形式主义,杜绝学术科研的不端,正是这种精神维护着学术尊严、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所以说,大学之高深、大学之涵阔均在于求真求实。
(二)传承创新的精神
人类文化的继承不能依赖遗传,只能通过代代传递并发展。一方面,大学承担着传承人类知识成果的功能;另一方面,大学通过创新知识教给学生一种创新能力并力图建构一个新的知识体系。创造精神是“大学精神”存在的价值所在,也是大学保证自身地位的根本。大学强调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是一切创新思想的土壤。只有自由和自治才能张扬个性、产生创新。大学鼓励新奇的想法,鼓励冒尖,要求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超越自我。时间证明,人类一些重要的社会变革理论和重大科技成果往往产生于大学。所以说,学术自由和知识创新是科学发展的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此外,大学还通过培养创造性人才来创造理想社会。
(三)独立批判的精神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大学是社会良知的最后堡垒。要捍卫真实的社会良知,大学必须具有批判的精神。批判精神是大学理想的最高境界,也是大学独立自由特征的重要体现。与社会其他机构相比,大学更加具有批判的优势,因为在相对宽松的环境里,聚集着一批具有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的知识分子。他们基于对真理的追求,对于学术自由的捍卫和对于社会道义的坚守,使得他们具有强烈的学术价值追求和社会责任感。这种批判主要包括对于已有知识、前人创造的人类成果的批判和对于社会现实的客观批判、理性反思和价值重构。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认为:“如果在一所大学里听不到与众不同的意见,或者它默默无闻地隐没于社会环境中,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所大学没有尽到它的职责。”
(四)兼容并包的精神
包容精神,体现着一所大学的胸怀。在大学里,应该是科学与人文并举,传统与现代结合,东方与西方交融,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兼容并包精神首先是倡导学术自由,即各种文化和文明相互对话,交流碰撞,体现的是一种自由、民主的办学理念。其次是学术创新,即包容不同的学术观点,包容错误和失败,包容师生的个性,包容怪异的思想者。再次是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独特的思维方式、个性特点、行为习惯和情感世界,让学生在宽容民主的管理环境中成长成才。此外,还体现在必须有开放的视野、宽广的胸襟,能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并拥有一种学术无疆界的世界精神。正因为如此,大学才能成为精英人才的聚集地、科学与艺术的实验室、博大精深的思想库。
(五)对人和社会关怀的精神
育人是大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学的一切活动归根结底都落实到人才的培养上来。所以说,大学更注重对人格、精神、气质、心灵和性格的塑造,注重对人的生存及终极价值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因此,学校在注重学生专业发展的同时,还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情感及人际关系协调等方面的引导和培养。除了关怀师生个体成长外,也还要关怀社会。一是大学本身肩负着对历史负责、对社会负责的使命,这是大学的职能。大学不仅直接通过科学研究来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且为社会提供精神文化产品。二是大学要培养出关心社会的人。大学要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使其具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追求。如现阶段开展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网络文明教育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校园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国家情怀、民族情感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的辩证关系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生命力的源泉。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长期办学所形成的理念、规范、传统、信仰,也是一所大学的精神支柱。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形文化既不独立存在又无处不在,它可以内化为师生的一种坚强的内在力量,体现的是一所学校最具特色、最明显、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精神。大学精神和大学校园文化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首先,大学精神引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大学精神是一种精神力量和价值体系,是办学的导向。所以说,校园文化必须是大学精神引领下的文化,是以大学精神的志趣为导向,为大学通往理想架设桥梁,使大学精神真正站起来。没有大学精神的引领和支撑,校园文化建设就会没有目标。其次,校园文化培育大学精神。一种精神要存在并发挥作用必须依赖于一定的载体。特定的校园文化熏陶出特定的群体性格,特定的群体性格透露和折射出特定的大学精神。只有在校园文化中,大学精神才能实现它的引领作用。如果没有丰富的校园文化,大学精神就是一种虚幻的理想主义。
三、大学精神视野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国内大学校园文化面临的各种问题都与经典大学精神的衰落息息相关。精神的缺失使校园文化在价值观上表现出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学校办学的过度干预使得大学失去了自治的权力。一些学校一味地改名、扩地和盲目地求大求全,校园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办学目光短浅,浅尝辄止。广大的师生遵循着看似现代化的制度与流程,不断重复、复制的教学模式,把教育的目标局限于教授或学习某种谋生的技能和手段,对于其是否与我们当初发展高等教育的初衷一致却思考甚少。由于学校评价体系的导向,一些教师将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发论文、做项目上,少了些“十年磨一剑”、甘于坐冷板凳的钻研精神,忽视了教书育人的第一要务,从而也使得今天的师生关系如同流水线上作业一般,师生间精神层面的沟通与交流严重缺失。学生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层面则简单地将校园文化等同文艺娱乐活动,忽略了校园文化在养成健全人格,培育社会责任意识,完善文化修养,提高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功能,过于注重管人而不是育人,过于注重娱乐化而忽视思想内涵,对学生的文明礼仪、公德意识等养成教育重视不够,学生文明修养还有待提高。
(一)坚守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大学校园文化理念
严格意义上来讲,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一所真正的大学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提。当然,大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是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的自治和自由。大学自治就是尊重大学办学的自主权。目前,就是要进一步明晰政府和大学的权力边界,尽量减少其他势力对大学办学的干涉,让大学回归于学术机构本身。学术自由就是教师可以自己选择课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进行自由的学术交流等。章开沅认为:“没有学术自由,只能培养庸才,培养不了具有高度创造力的人才”。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应该着力营造一种自由的学术风气,宽松的学术环境,允许不同的学术观点的存在,允许师生开展自由的平等的学术辩论。在校园活动中,就要多一些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学术沙龙、学术活动月,这些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学术品格和学术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深度。在管理服务中,就是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在学校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和保障大学实行民主管理和共同治理。
(二)坚持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举的文化精神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精神在于发扬人性之善,培养健全人格,修己立人,推己及人,化民成俗,改良社会风气。一所大学不能只强调科学精神,因为人文精神涉及到人的尊严和价值,关系社会和人类共同的命运。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称之真正的大学。要通过组织举办一些报告会、诗词朗诵、艺术节、读书节、历史文化节等高品位的人文活动,强化文、史、哲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淳化师德,涵养师生心灵,使大学真正成为知识、思想、理性、道德的诞生之所。同时,既要重视各种教学设施的建设和合理布局,营造恬静、雅致的校园自然环境,又要精心设计校园人文景观,在设计建设中体现学校的人文思想,办学理念,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此外,通过组织学术讲座、专家论坛等科研活动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创新改革、努力实践的科学精神,提升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学术性和艺术性。通过校园文化建设,使每一位“教授有教授的风骨,老师有老师的品行,干部有干部的情怀,学生有学生的气质,整个群体都有高级知识分子的精气神,学校的各行各业、一草一木,都散发出一所大学的文化底蕴。”
(三)形成兼容包容和富于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兼容并包体现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就是要形成学术的多元融合。包容不同的思想、观点,包容师生的个性特点,包容有缺点的人才,接纳偏才和怪才,形成平等、自由和合作的师生关系,鼓励自由讨论,鼓励形成团队。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大学精神的张扬,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健全人格。建设富有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使创新成为一种文化自觉。教师在教授专业课的同时,要重点教授知识体系的发展逻辑、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敏锐地把握学科的前沿和实际问题,培养创新能力。其次要重点建立完善学生创新体系,要就学科资源、组织机构、人才队伍、基础设施等进行全方位的建设,加大对学生创新资源的投入力度,打造适合本校精神的特色或品牌校园文化。第三,要充分鼓励学生社团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营造包容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
(四)建设严格遵守和执行有力的校园制度文化
我国的现代大学制度,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前提下,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重要保障,是协调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以及大学内部各组织和成员关系的重要纽带。坚持完善大学制度文化,一方面要完善突出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态度作风等条款的制度建设,建立有利于师生张扬个性、体现风格、表达思想、贡献智慧和发挥才干的体制和机制。同时,努力使体制、机制体现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和人文精神,给制度赋予灵魂;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和规范作用。
通过师生对制度的自觉遵守,培育优良的学风、教风和校风。要不断更新制度建设理念,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使老师安心治学、干部专心服务、学生用心学习。还要采取有力措施吸引或培养更多的“名师”、“大师”、“名人”,吸引一流的学生,培育一流的人才,产生一流的学术成果,不断沉淀大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