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最新小说《极花》首场研讨会在西北师大举行

[发布单位:     来源:文/人民网 郭颂霞 图/传媒学院    发布时间:2016-03-29]

      

 

       人民网兰州3月28日电(郭颂霞)著名作家贾平凹长篇小说《极花》首场研讨会27日上午在西北师范大学举行。作者贾平凹亲临研讨会现场,与近30位甘肃省内外的专家从小说的艺术水准、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了交流。
       《极花》讲述了一件发生在中国西北的妇女拐卖事件。小说的主人公“胡蝶”几经周折被卖到西北的一个小山村。她在那里经受了种种折磨后生下一个孩子,公安部门营救了“胡蝶”。然而“胡蝶”的命运却因此而彻底改变,她变得性格孤僻,少言寡语。最终,因不堪忍受周围人的冷嘲热讽,她选择继续回到被拐卖的地方……小说不仅鞭挞了人贩子的卑鄙行径,揭露了现当代社会中拐卖妇女这一现象,而且更深层次的回答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及影响。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主编、渤海大学兼职教授韩春燕在肯定小说美学价值的同时认为贾平凹能够在这个时代书写乡村故事,通过他的笔让被漠视的乡村重回大众视野,正体现了一个作家的担当。她说:“贾老师的文字大家都知道,美学景观不用说。其实我们如今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是许多媒体构造出来的世界,有一些人有一些东西已经被我们遗忘了,像阑尾一样。在这样的情况下将目光投向被我们漠视、遗忘的角落,这就是一个作家的担当。”
       著名学者、评论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陈晓明的发言不局限于《极花》一部小说,而是从贾平凹近年来的多部作品中对西北民俗的描写切入,谈到了自己对于贾平凹的理解。“西北文化博大精深,西北人在这片土地上生,这片土地上长,这片土地上思考。西北文化很豪爽,喝酒吃肉。西北文学也是这样。大西北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觉得贾平凹先生创作力极其旺盛,《老生》、《极花》,讲述乡村文学的凋零。对于乡土文学的写作从《秦腔》以后越来越细化深刻。特别欣赏他的创作热情,我觉得他在思考中国问题的时候既有历史感又带着现实的关怀。”
       评论家、西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张明廉说:“贾平凹的这篇小说确实很值得重视,是有特殊价值的新作品。地域性的风俗是贾平凹作品非常重要的一个特点。《极花》中的很多细节都是值得玩味的,贾平凹早期的有些作品和现实的联系停留在呼应现实的层面,越到后来超越了这个层面,表达的是一种现实关怀。”
       甘肃省文联副主席王登渤在肯定小说价值的同时认为这部小说恐怕很难成为贾平凹代表作的组成部分。他谈到:“这部小说总体的分量来说很难构成他的代表作品,更像一个插曲。他急切的传达缺少更多的沉淀和谋划,写得很单纯。他可能是想通过这样一个并不复杂的故事,写出当下农村人口的忧思和痛苦。”

 


       对于自己的作品,贾平凹在首场研讨会上用生动的语言谦虚地表达了自我评价。他说:“这是十多年前发生在我老乡身上的真事,写出来就是个离奇的故事。十年故事简化了,至于写的怎么样,自己也不满意。这就像孩子一样,怀孕的时候期望高得很,一生下来也觉得不错,长长就让人生气得很,希望再生。对于新出版的书,不管水平怎么样,感情确实是这样的。”
       据悉,此次活动由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共同主办,是西北师大“文化名人进校园”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

  • 西北师范大学
  • 西北师范大学
  • 西北师范大学
  • 西北师范大学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