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网站数据

南国农教授获全国教育科研终身成就奖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11-23浏览次数:92

(图为南国农教授在甘肃省庆祝第27个教师节暨“陇原名师”颁奖晚会上被授予“情系陇原 献身教育特别荣誉奖”)

        近日,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颁奖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代表教育部宣布了颁发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决定。本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共评选出教育科研终身成就奖11项,优秀成果一等奖19项、二等奖90项、三等奖180项。
        我校南国农教授获得教育科研终身成就奖,是我省高校首次获得也是唯一获得此奖项的教授。王嘉毅教授主持完成的《西北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著作)、万明钢教授主持完成的《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著作)分别获优秀成果二等奖。是我校历届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获奖等级和数量最好的一届。
        南国农教授,194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教育系,1948年赴美国留学,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比较教育与视听教育,获硕士学位,1950年7月响应周总理的召唤,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1953年,被聘为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教授,在西北师范大学工作至今。先后担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电化教育系主任、教育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等职,兼任全国电化教育课程教材编审组(教育部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前身)组长、中国电化教育协会(现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副会长、甘肃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甘肃省政协常委等社会职务。现为西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教育技术与传播学院、网络教育学院名誉院长,国家级学术刊物《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主编,并兼任全国十余所高校的客座教授。代表性成果有:《电化教育学》、《信息化教育概论》等。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12月,获教育部全国电化教育工作先进个人,2008年,获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西北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2003年度国家一般项目(BHA030026)成果之一。研究立足于国内外课程改革的大背景,在综述国外课程改革主要内容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课程改革的实际,通过实证调查,分析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提出的改革目标和各门课程的标准对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的适应性,探讨了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在实施新课程中存在的困难,西北地区农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其它地区以及城市中小学的课程改革相比所具有的特点,以及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等问题。不仅有利于促进课程改革在农村中小学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的顺利开展和新课程在农村中小学的全面推进,而且也有助于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课程改革的同步发展,为进一步研究我国西北地区农村中小学课程改革提供了理论前提和现实依据。
        《多元文化视野:价值观与民族认同研究》:教育部2004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04JJDZH011)成果之一。研究的主题是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宗教价值观问题,在立足本土问题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了西方近几十年来有关民族认同和宗教价值观研究的最新理论和研究范式,从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入手,深入探讨了西北少数民族学生民族认同和宗教价值观的特点及其形成机制和发展情况,系统分析了其中深层次的文化适应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设性意见。对于深入了解少数民族与汉族、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促进文化融合过程中文化适应个体良好的心理适应,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和谐稳定,对我国的多元一体教育的开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编辑:王育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