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对农村教师地方性知识的核心概念应该怎样阐述?构建我国农村教师地方性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在哪里?——这是3月9日我校杰出校友、浙江师范大学李长吉教授在题为《关注农村教师的地方性知识》的学术报告中,和母校师生分享的主要内容。该报告也是我校教育学院启动的校友“回访母校,反哺学术”计划中的第12 场专题学术报告。
近1年来,教育学院组织开展的校友“回访母校,反哺学术”计划已先后邀请到华南师大教育科学院博士生导师张广君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徐继存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徐文彬教授,山西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刘庆昌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任田慧生教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郝志军研究员,扬州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博士潘洪建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郭戈研究员,北京开放大学副校长张铁道研究员等十余位校友来校,为师生作了《专业化时代的教育学省察》、《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十大关系》、《新课程标准修订的基本精神与主要特点》、《教育智慧与智慧型教师的修炼及成长》、《教育学研究的反思与展望——兼论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教学知识的检验及其认识论困境》、《知识维度的教学论意蕴》、《教育研究之路:兴趣与方法》等系列学术报告,成为学校各类学术交流活动中的一大亮点。
谈及“回访母校,反哺学术”计划,教育学院院长李瑾瑜教授说,该计划的启动实施,源于2012年7月14日举办的“李秉德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暨教学论学术研讨会”。当时,全国各地近100位校友返校,就李秉德先生的教育思想研究、课程与教学基本理论问题研究、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及当前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问题研究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探讨。我校教育系1988届校友、中国徐悲鸿画院美术创作院副院长、甘肃西域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恒汕先生个人捐资15万元,设立了“李秉德讲座教授基金”。教育学院以此为基础,发出倡议,请校友按学院需求有计划返校,为学校师生义务做学术报告或短期讲学。这一倡议得到了广大校友的积极响应,经过近1年的设计和准备,于2013年10月19日启动了校友“回访母校,反哺学术”计划。
副校长万明钢教授认为,教育学院校友“回访母校,反哺学术”计划,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学术活动,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品质。这种“通过校友资助,邀请校友返校讲学”的做法,是深入挖掘、整理和发挥校友资源的典型案例,为学校校友工作开辟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新途径。
校友工作,是一项长期坚持的工作。只有让校友时刻感觉到母校的关注和关爱,才能使校友时刻关心、关注母校,为母校的发展建言献策、添砖加瓦。
2010年,甘肃省全面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我校承担了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为了深入了解国内高中课程改革的进程、经验和存在问题,提升我校教师参与、服务甘肃高中课改的实践能力,教育学院先后选派骨干教师,分赴北京、天津、山东、江苏、宁夏、新疆等省(区)考察学习。考察学习过程中,各省(区)的校友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北京校友张铁道研究员,第一时间积极协调联系了走在新课改前沿的北京教科院和北京二中、人大附中等单位,帮助考察组顺利完成了考察任务;江苏校友徐文彬教授,协助联系考察了南京金陵中学、南京燕子矶中学、南京第十三中学等,并邀请南京师大和江苏省教研室课改专家和考察组成员面对面交流,使考察组获得了江苏高中课改的第一手资料;山东校友赵昌木教授,不但联系山东师范大学课改专家和大家交流,并先后陪同考察组赴山东省实验中学、山东师大附中和济南第七中学等学校进行实地考察;新疆校友孟凡丽教授,协调联系新疆课改办负责人、昌吉县新课改负责人,为考察组深入了解新疆新课程改革制度建设和实施情况提供了便利条件;宁夏校友周福盛教授,积极联系银川校友,协助考察组深入走访了银川一中、银川二中、宁夏六盘山高级中学等学校,听取了各校校长和任课教师对高中新课改的建议和意见……考察组每到一处,都得到了校友们的鼎力协助,都能感受到师大人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让考察组成员感动不已、感慨万千!
2011年,针对西北地区特殊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匮乏的实际,学校着手筹建特殊教育本科专业。为深入了解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办学经验,教育学院组织11位骨干教师分赴北京、上海、江苏、重庆、四川等地考察学习。考察学习过程中,曾天山研究员、张铁道研究员、张希希教授等各地校友,充分发挥他们在当地的学术关系和资源优势,协助学校设计安排了详细的考察方案,协调联系考察了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教科所、北京联合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西南大学和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并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就特殊教育专业本科课程方案、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内容和我校教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座谈,为我校特殊教育本科专业的顺利开办,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2013年9月9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在我校设立了“人教版高师教材与教育理论图书展示基地”。这也是该社在高校建设的首个以学术为纽带的教育图书和师范教材实验研究推广基地。而这一举措的促成,也和我校教育学院校友、人民教育出版社党委书记郭戈研究员长期关心和支持学校的发展密不可分。通过和人民教育出版社共建这个高端学术平台,学校将进一步发挥在西北地区教师教育改革中的引领、辐射作用,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校友工作,是一项润物无声的工作。只有从工作的细微处入手,才能让校友返校时感到“家”的温暖,离校后时刻想到母校。
为了更广泛地联络各地校友,为校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良好的服务,教育学院还非常重视校友信息整理和校友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学院在主页专门开设了“校友天地”栏目,安排专人负责收集、整理和开发校友资源,及时发布和更新校友咨讯,积极宣传校友活动和校友成果。并通过定期向校友们寄发学院简报等方式,让校友随时了解和掌握学院发展动态。同时,学院还通过将部分杰出校友聘为兼职教授、邀请学术建树颇丰的校友作为研究生论文评定专家等方式,进一步提升校友参与学校和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工作的力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据教育学院党委书记杨旭东介绍,2008年至今,教育学院通过多种方式和各种渠道,广泛联系全国各地的校友,尤其是在校友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建立了校友联谊会。学院主要负责人也积极参加各地的校友联谊活动,向校友们介绍学院发展情况,征求校友们对学院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了校友和学校的互动交流。
每年暑期,都是校友返校举办纪念活动的密集期。这一阶段,教育学院领导都是专门腾开时间,热情接待校友返校,组织参加校友的各类聚会活动。并适时向校友们介绍学校、学院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领域的发展状况和办学情况,全力协助校友联系退休的授课教师、提供场地、联系参观,让校友们深切感受到母校的热情,感受到“回家”的温馨,得到了校友们的一致好评。
长期以来,教育学院始终坚持“以感情为纽带,以沟通为基础,以活动为载体,以事业发展为目标”的校友工作方针,鼓励校友在各自岗位上建功立业,支持校友回报母校,形成了学院关心校友、校友支持学院的良好格局,进一步提高了校友对学院、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实现了校友和学校在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互动、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融洽氛围。
(编辑:来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