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网站数据

婆娑藏风韵,桃李含春思——记我校“学生心目中最喜爱教师”获奖者邓小娟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5-19浏览次数:93

       阳春三月的水塔山下,舞蹈学院一派勃然生机。一位知性的舞者,盈盈素靥,便有如莲般清逸脱俗的气质。黑色毛衫披上波西米亚风格的流苏披肩,一颦一笑、举手投足之间无不透出一种优雅和自信——她就是我校学生心目中最喜爱教师获奖者、舞蹈学院院长邓小娟教授。
                       艺海撷趣 畅谈舞者关怀
       艺术自有其真谛所在。音乐以婉转的旋律打动人心,文学以优美的文字沁人心脾,而舞蹈则以舞者灵动秀美的身姿迷醉观众。“舞蹈之灵魂则在于‘肢体语言的艺术’,即以肢体的语言艺术表达我们内心的情感——对于社会、对于生活的种种感悟”——采访开篇,邓小娟便谈到了自己对于舞蹈情感表达方式的解读。
       谈及舞者创作灵感的来源,她说:“艺术自然是来源于生活,舞蹈的艺术与生活是相依相存的,并非两个完全独立的概念。舞蹈起源于古老的民俗生活,而现代的舞蹈艺术创作也源于生活。但是在具体的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通常不可能完全靠生搬硬套去再现生活,而是经过艺术创作者以其所特有的思维进行美的修饰和再加工,以提高和升华生活美的本真。”
       作为非专业的观众,我们很好奇,就民族民俗传统舞蹈而言:“舞蹈科班学生大多来自于远离传统民俗的现代化城镇,没有民俗舞蹈生活经历和真实情感的原生态艺术熏陶,且处于学校这样相对封闭的艺术舞台成长环境。在这种局限性条件下,如何才能让他们这些成长于聚光灯下的舞者,更好地汲取民俗舞蹈的文化思想精髓?让表演更好的传承和再现民俗生活的本来面目呢?”对于这一点,邓小娟教授深有感触地谈到:“这个问题恰好也是我们高校舞蹈教育的本质所在,也是区别于一般教育职业性、技术性培育的地方,大学培养人才的使命就是对文化血脉的传承。针对学生没有机会接触民间风俗和缺乏生活体验的问题,学院会经常组织他们去民间采风,引导学生查阅古籍,通过史料、诗词等加深学生们对于民俗文化的理解;同时大学的人文综合背景也为学生了解民俗文化提供了宽广的平台,学校也有不少研究民俗文化的专家和与地方风俗相关的课程,比如敦煌学、陇右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这些都可以为舞蹈学子的表演做美的艺术引导和深厚的人文积淀”。
                     春华秋实  佳作艺冠群芳
       邓小娟教授除了潜心理论研究外,在其丰富的舞蹈编导生涯中亦创作了诸如《细腰踏鼓》《江南清香》《鼓·踏》《鼓舞心弦》《草原牧歌》等佳作。并且在全国、全省的各类舞蹈大赛荣获佳绩,其参与编导的作品《细腰踏鼓》更是屡获殊荣,在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中获“优秀表演奖”和“黄河优秀园丁奖”,同年获得“甘肃省第六届敦煌文艺奖三等奖”。
       《细腰踏鼓》以其优美曼妙的舞姿,动人心弦的旋律获得了业界的广泛赞誉和高度肯定。谈及这部作品时,她饶有兴趣地向我们解读说:“周朝的宫廷乐舞教育是早期成体系的乐舞教育的的开端,自周代以后中国古代舞蹈开始沿着两个分支发展。一支是统治阶级所用于宴飨、祭祀的宫廷雅乐;另一支就是流传于民间自娱自乐的乐舞。民间乐舞代代相传,至今依然活跃在街头巷尾,而宫廷乐舞伴随着王朝的灭亡而消失。我们所创做舞蹈的 《细腰踏鼓》就是属于汉代的宫廷乐舞。”
       “那么您是如何在宫廷乐舞的众多表现形式中选取‘细腰’和‘踏鼓’这样两个意象创作出这部作品的呢?”
       “‘细腰’的艺术构想主要来源于翻阅的考古发现,比如出土文物里的汉画像砖石和一些玉人儿都体现出汉代独特的审美特征,‘翘袖折腰,细腰长裙’就是汉代乐舞独特的时代审美特点。‘细腰’在西汉时期是用来描述宫廷中女子婀娜多姿的身段的,在我看来这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女性舞蹈特征的发端,就是‘S’型的美感,包括现在舞蹈学院的院标也是源于对于舞者‘S’型优美舞姿所产生的灵动线条而产生的灵感。取这个‘细腰’意象也可以很好地表达从女性舞者的角度,阐释对于传统舞蹈的审美心理。至于‘鼓’既是中国农耕文化的标志,也是传统乐舞中一个很重要的道具。西汉鼓舞造型优美,舞姿丰富,便于我们从中汲取精华进行创作。”
       出于对“鼓”的独特审美体验和由衷的喜爱,邓小娟教授也对甘肃秦安的羊皮鼓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并在2010年其出版了其专著《吾舞 吾歌 三叩首——甘肃秦安羊皮鼓祭礼舞蹈的文化解读》,在这本著述中,她着眼于羊皮鼓这样一种文化道具,对甘肃秦安羊皮鼓祭礼舞蹈进行了深入的文化解读。通过她的讲解,我们了解到——“羊皮鼓祭礼舞蹈”是以民间传统信仰内容为其内在核心,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以“传神”命名的祭祀典礼作为程式化的民间舞蹈,在秦安乃至整个陇东地区都有其深远的影响和流传历史。在创作过程中,邓小娟通过参考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调查,从民族、民间、民俗舞蹈的角度出发,用思想、信仰、习俗等多方面来解释了祭礼鼓舞的现存形态,从文化功能、审美意识等方面对秦安鼓舞进行了详尽阐述。当我们谈及陇东民俗文化,邓小娟谈到了自己的家乡,著名的“全国荷花舞之乡”——庆阳。荷花舞为何不是诞生于润泽秀美的江南水乡?而是产生在黄土高原的陇东庆阳?我们不禁感到疑惑!她微笑着向我们纠正大众对于对荷花舞起源的误读——“荷花舞”是源于舞蹈创作者从舞蹈“壮观中寓柔雅,轻捷中有平稳”的艺术价值中发现了其与“细柔的莲茎”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以此为灵感创作了以莲命名的著名舞蹈——“荷花舞”。
                      潇潇春雨 润得满园桃李
       当我们把时间回放到我校第六届学生心目中“我最喜爱的教师”评选活动的颁奖典礼现场:舞蹈学院的学子们在观众席激动地喊着“邓妈,我们爱你!”,我们恰好见证了这一幕温馨感人的画面。由此可见,舞蹈学子们对这位优秀的舞蹈前辈、严格教诲的导师有着由衷的赞美和喜爱之情。问及保持这种亦师亦友关系的诀窍时,她说:“沉醉于艺术世界的人内心都是单纯而率真的,大学多注重于理性思维的培养,而艺术系的学生们往往以感性的思维看待问题,所以在表达感情的时候往往比其他人更为直接,更为率真。”当然,在课堂上教学是十分严肃的,“因为舞蹈动作必然要模仿的惟妙惟肖,才能更好诠释舞蹈的精神涵义。而在课下,我们的相处却是特别轻松欢快的,例如十米之外喊‘老师好!’的学生一定是舞蹈学院的学生,这也和他们内心表达情感、表现自我的方式是有关系的。”同时,邓小娟也谈到学生们在舞台上与生活学习中所散发出来的蓬勃朝气与阳光自信,也给她的教学带来了属于青春的活力和乐趣。此外,作为院长的她还提到希望舞蹈学子和当代大学生能拥有的五种状态:即“阳光之面”、“优雅之体”、“全脑之人”、“感恩之心”和“创作之人”。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师者对学生的点滴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过程,这让我们在整个采访中都受益匪浅。
       舞者是行走在风中的行者,师者是醉心于育人的园丁;二者合一曰为美,美于卓然天成,美于春风化雨。

(编辑:梁丹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