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个教师节,我校新晋升正高职称的16位教师在新建成的教师发展中心欢聚一堂,从校领导手中接过聘书的一瞬,也接过了学校对他们的重托:牢记“四有”,做好老师;牢记使命,关爱学生;牢记榜样,终身学习;牢记校训,终身教育。
历史文化学院潘春辉教授:我是师大的一名青年教师,也是师大的一名“老学生”。自1997年9月聆听历史系的第一堂本科生课程开始,四年后的硕士学习,三年后的博士研读,之后的留校任教,我就一直在熟悉的校园。西北师范大学“优秀班主任”和首届“青年教师教学科研之星”称号,是我尤为珍惜的荣誉。与其他老师相比,我获得了母校18年的教育和培养,经历和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对母校培育的感激,成为一名教授的荣幸,获得学生肯定的自豪,油然而生。
站好讲台,写好文章。随着学校国际化水平的提升、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对青年老师的着重培养,我们会获得更多国内外研修和学习机会,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更好地回报母校。
教育学院杨中枢教授:做老师最大的心愿,莫过于写一两本好书,教几个得意弟子!这两件事没有一件是容易的!回想自己从“小杨”变为“杨老师”的教师生涯,虽平淡但也值得回味。做大学教师不易,做大学教授更难,需要坚守对社会和教育的责任,需要多一分宁静,少一分浮躁。
原以为教学无非就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地讲给学生听,只要讲得明白讲得清楚,何愁培养不出好学生。后来发现,自己都不喜欢这种所谓的教学了,怎么让学生喜欢呢?蔡元培先生说过,“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教育前辈一语道出教学之最高境界,恐怕是最难达到的了。感谢我的母校,她让我明白了这些道理,她也让我体会到了做老师的幸福!
心理学院丁小斌教授:父母、老师在我童年时期给予关爱的同时也让我适度经历了“三苦”(皮肉之苦、疲乏之苦、委屈之苦),这种经验让我在后来顺利发展出基本的吃苦能力,也正是这种能力让我的“上进心”变成了现实。在大学里,我觉得第一要务是培养人、发掘人的潜力,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较为充分地揭示了人的成长、成才的规律。
今后,我将一如既往地站在大学心理学的教学和服务阵地,为更多的人能够掌握和运用心理学规律、提高工作生活效率而努力工作。
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陆春萍教授:从教13年,讲授过13门课程,我认为教师是一项塑造人心灵和开启人智慧的神圣职业,并衷心热爱这项工作。
一是教书一定要有渊博的学识,人常说,老师教给学生一杯水需要储备一桶水,多读书是教师的第一要务。同时,始终铭记“教而不思则罔”,针对社会问题进行学理解读,勤思考,才不会沦为照本宣科的匠人。二是注重培养自身高雅的学养,从社会调查中才能发现社会问题,使教材和案例更加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在多元文化中思考问题,向外观察,向内反省。三是教学中注重互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意识,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体验,珍惜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岁月,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高尚师德和学识渊博的教师。
心理学院康廷虎教授:1998年9月,我来到了梦寐之地——西北师大。在新文科楼旁边的教室,聆听了李秉德先生的教诲。先生以“老牛自知夕阳晚,不必扬鞭自奋蹄”自勉,鼓励我们这些懵懂的学生要珍惜时光、热爱学习、努力进取。十年前的九月,我踏上讲台;在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十年,获聘西北师范大学教授职称!当真正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成长和收获,无不是与心理学科平台的发展密切相关,无不是得益于师友的倾心提携与帮助!
心怀感恩,便有未来!西北师大曾是我的梦想,也是我成长生涯与发展的砥砺之石。在未来十年、二十年……我希望能努力支持心理学科的发展,成就自己对心理学的热爱,对师大的热爱!
美术学院王尔义教授:作为大学艺术教育者,怎样发展艺术文化,培养艺术人才,影响和提升国民艺术素养,提升艺术品位和鉴赏能力?我以为,要深入思考和研究前辈的学术思想和教育理念,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重视特色优势专业和方向,逐步开拓更具生命力的新专业;要充分利用几十年来形成的人力资源和影响力,整合资源为我所用;要避免地域的不足和限制,放眼全国,密切联系知名大学和八大美院,关注学术前沿和社会影响力;要充分利用甘肃的地域文化,发展独具特色的美术文化;要重视紧随时代的专业人才和艺术师资培养,主动担当普及美术教育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才能保持强劲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编辑:薛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