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老师:他身为教授、博导,却长期扎根在本科生教学第一线;他是老师,却默默负担家庭变故学生的学费;他开设的公共选修课“人满为患”;满满一书柜的荣誉证书与奖杯,他认为是学生智慧的结晶。他的学生这样评价他:“他在课堂上的激情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大学课堂,他是大学里最令人敬佩的老师”。他就是我校化学化工学院二级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莫尊理。
莫尊理本科、硕士毕业于我校,博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并获首届博士创新基金。曾两次获得我校“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他先后获得甘肃省教学名师、甘肃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担任化学教学、科研多项机构的领导职务。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SCIE、EI100余篇。获国家专利55项,授权45项。获得甘肃省技术发明二等奖等省部级自然科学及教学成果奖8项。主编、编著出版35部专业著作,总计550万字,发表文学作品600余篇。策划并参与执行省市电视频道栏目、大型企业战略与品牌70多项。
2015年9月8日,“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推选展示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0名教师获此殊荣,我校莫尊理教授名列其中。值此之际,我们专访了化学化工学院莫尊理。
在温暖与爱中前行
记者:莫教授您好,您毕业于师大,能否谈谈您在师大的求学经历?
莫教授:我与师大的相遇是命中注定的缘分。作为一名农村的学生,我很幸运当年能够考到师大。
当时邮寄信件不方便,其他人拿着录取通知书报到的时候,我还没拿到。来到师大,眼前的一切让我不知所措。没有通知书无法报到,连宿舍也不得而知。幸好我遇到了一位直到现在都值得敬重的老先生,他是师大的前辈。他了解了我的情况后告诉我:“不用通知书了,我给你写个条子,你去学生公寓看看,找你的名字。”我按照老先生说的做,果然找到了宿舍,心里才踏实了。多少年了,每每想起这件事,内心就有一种久违的感动。晚上,学校领导来宿舍看望新生,对我们嘘寒问暖,当时心中就感觉到温暖。老师们经常叫我们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去家里吃饭。在师大,我感受到的是关怀与人性的美,老先生们的精神和对学生的热爱一度影响并激励我向着他们的方向努力,学会关心别人。我们和老师们就这样走过来了,那种感情是最纯真、最长远的,它无法被替代。
我觉得师生之间的感情是推动我前行的主要力量。那个时候课虽然少,但实验课和理论课都在一起,这种方式很适合我们。我参加了很多活动,每天都坚持早起锻炼身体,以单纯的心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在校几年,深受学校文化的熏染,老师人格魅力的潜移默化,老先生们在生活上、学习中、精神上给予的温暖是我一直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的动力。一个良好的成长过程就是让老师温暖学生,使学生在温暖与爱中前行。温暖不够,老师就要“加温”;学生泄气了,老师就要为学生“打气”。这样,我们的校园人文生态与自然生态才能均衡发展。
记者:您博士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并获得了首届博士创新基金,请谈一下当时获此殊荣的情况,这对您后来的发展有何影响?
莫教授:进入西工大后,老师们对我非常好,我依旧脚踏实地地读书,努力让自己在知识结构、学术素养、教师视野等方面有一个均衡的提高补充。这对我的挑战很大。
从理学转到工学很辛苦。我的博士读了六年,并非老师让我延期毕业,而是当我拿到首届博士创新基金后,我觉得它对博士的要求就要高一度。西北工业大学是一个优秀的学校,它的传统精神就是务实,这是一所学校给学生的力量,它将永远鞭策着我不断前进。
我感觉西北工大和西北师大最大的共同点有两个:第一点是注重学术;第二点是老师们对学生的关爱和帮助。我们学校很多老先生,都是非常爱学生、关怀学生的,这是一个学校无价的财富,它的影响是深远的。当然,获得了基金支持之后,我对自己的研究课题有了更高的要求,也有了更大的设想,我把原先的研究课题、博士论文做了新的拓展,最终取得了如愿的结果。
本着教师的责任心传承科学文化
记者:您曾两次获得我校“学生最喜爱的老师”荣誉称号,您觉得老师应该如何做到让学生喜爱?
莫教授:得此荣誉,我首先很感谢大家对我的肯定。我觉得能够得到学生的认可,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我热爱我的职业,愿意为它付出。我会全力以赴给学生答疑,只要时间允许,学生来找我,不管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我都会发自内心地与学生沟通交流,尽我所能地帮助他们、引导学生,推动他们前行。在我心里,教师是一份神圣的职业。之所以神圣,是因为它所肩负的责任是沉甸甸的。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一直敦促我一丝不苟地准备每一节课,真心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二是我对学生有一种责任心。一位合格的教师,应是一个负责任的、温暖的、推动学生发展的教师,是引领学生进步的教师。
作为一位教师,首先要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份。我们不仅是老师,更是学生的朋友。只有通过与学生推心置腹的交流,才能知道学生在学业上、生活上、精神层面真正需要什么。老师要主动走近学生,解决他们的困扰,这样才能承担起教师这份职业与生俱来的责任。老师对学生的感情是没有杂质的,学生对老师的感情也一样,出于本心,老师要真正热爱学生。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是我最大的快乐,在从教的几十年里,这种快乐一直伴随着我。
记者:您开设的公共选修课经常是“一座难求”,能否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莫教授:《化学文化学》是化学化工学院在全校开设的第一门大综选修课,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这门课刚开时的情景。
这门课是1997年开的,最初由我的导师高锦章教授主讲,后来由我接上一直到现在。我觉得要给全校学生开出一门课,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的魅力,这个学科的魅力在于它与生活和社会息息相关。我们想通过这门课程传承一种科学文化,一种科学本体的文化,这也是对整个化学学科知识的普及与推广。
教学推动科研 科研服务教学
记者:您主讲的好几门课程都获得了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科研成果硕果累累,您是如何平衡两者关系的,您觉得高校老师应该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
莫教授:就专业来说,我觉得科研是根本。要想带好学生,必须在科研方面不懈的努力,高校教师在这一点上绝不能马虎。只有对所在学科有更深入的了解,才能更好地驾驭这个学科与课程之间的节点,才能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我们必须认识到并重视这一点,给学生上课的过程中,学生反馈的东西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推动,是发现问题的一个途径。很多问题不是研究者提出来的,反而是在课堂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提出来的。这是一个互相促进、彼此推动的过程。
一个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教学,怎样才能教好学?这需要有扎实的科研功底,没有它做有力支撑,就不能很好地引领学生。科研要服务于教学,教师要清楚做科研的目的。教学要教好,要做科研,育人要育好,更需要做科研。科研不仅仅是做好教学的基础,更是对大学教师素养的提升。至于时间的分配上,有些老师偏重这方面,我觉得也没有错,每个人对职业的把握有差异。科研是强化内功的一种方式,反过来,从教学来说,我们会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很多问题,当我们着手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在无形中已经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个提升就是推动科研的原动力,运用科研成果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而再次发现,这是一个循环提升的过程。
引导学生走上学术之路
记者:您指导过好多“本科生学术能力提升计划”并获了很多奖项,您是如何看待这个计划的,对于学生参加这个计划,您有何建议?
莫教授:我觉得这个计划很好,它对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是很大的支持与推动。学校的这个计划是夯实本科生基础的重大措施,也是提高本科教学水平和拓展学生能力素养的有效途径。师范教育要回归本位,我们更应该在这方面多下工夫。
从学生层面来说,我觉得一旦做出选择,就要坚持,做事要有始有终。它是对学生理论课所学知识的一个验证,对所有学生来说,这个计划是引领他们走向学术之路的途径。学生们都在不同专业学习,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很难集中注意力对学习的某一方面进行关注,从这一角度看,这个计划能起到很好的“聚焦”作用。这个提升计划,学校已经实行很多年了,有一大批研究生是通过本科生学术能力提升计划发现自己的学术兴趣并走上科研之路的。这不仅是实践的过程,更是对学生未来学术研究和事业之路的很好铺垫。
学生要参加这个计划,必须要符合自己的实际,对自己有一个准确定位,选择的课题一定要和老师讨论,然后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它应该是学术性、实践性、科学性的综合体现。学生要和指导老师进行积极交流,保证自己能够脚踏实地地完成好这项工作,一定要学会坚持。不能申报计划时热情高涨,申请完就抛之脑后,流于形式是永远做不好一件事的,要抓住机会,一步一个脚印,真正达到锻炼自己、提升自己的目的。
这个计划旨在强化基础,提升能力,拓宽视野,重塑思维。学生如果不去积极地投入,就得不到锻炼的机会。当然,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具体计划,把计划作为课堂的延伸与素质拓展。一方面,要对学生进行学术性指导;另一方面,要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督促,不能仅仅给学生一个题目,这应该是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全程参与互动。
记者:您经常会鼓励学生到您的实验室参与您的学术科研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您觉得这对学生有哪些方面的帮助,他们可以获得怎样的提升?
莫教授:我觉得这是他们开始学术研究中很关键的一步。学生做科研主要问题是目标不够明确,老虎吃天,无处下爪。他们不知道自己感兴趣的究竟是什么,学生对于研究课题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是学生做科研的一个非常大的阻碍。让他们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就会让他们慢慢地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这一点非常重要。
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
记者:您引导学生成立了“小草服务社”和“青年化学社”,小草服务社获得了许多奖,能否谈一下您让学生成立这两个社团的初衷?
莫教授:“小草服务社”和“青年化学社”成立的共同出发点是带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培养他们服务社会大众的意识。“小草服务社”成立已经30多年了,是学校最早的社团之一,它获得过中央文明办和中宣部颁发的“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这在学生社团中算是最高荣誉。他们常年坚持帮扶老人和弱势群体,至今依然如此。最初的想法就是倡导大家能够多多参与公益,乐于公益,在公益中行动,从而树立起一种为社会服务的思想。
“青年化学社”的特点是强化专业方面的拓展。对于化工院的学生是专业上的提升和交流,对于其他院的学生而言,则可以了解到许多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它的宗旨是贯彻“我们生活在化学中,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一个理念。我希望他们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
满意是目标 荣誉属于师大
记者:您觉得“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这个奖项意义何在?
莫教授:这个奖项对教师职业是一种全新的诠释,这是对教师赋予的一种使命和荣誉,我非常幸运自己能够进入到这个行列中。我得了这个奖,并不意味着我已经达到了这个标准,我距离那个要求还很遥远,这仅是我朝着那个目标迈进的开端。这也是一种期待,大家期待每一位教师都朝着“四有”好老师的方向发展,这是一种激励的方式。至于这个荣誉,我觉得它属于全体西北师大人,属于师大的全体教师,而我仅仅是作为教师的代表领奖,它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西北师大的荣誉,是甘肃这一块地方的父老乡亲给予我们的期待和希望。
记者:您认为高校老师如何做到让党和人民满意?
莫教授: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来说,遵守职业操守,践行职业规范,是走向“四有”好老师的开始。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不断地培养人文情怀,并投入到学生身上,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是达到“四有”好老师的基本要求。要做到人民满意,必须要真正投入到教学与科研中去,用一颗仁爱之心面对学生。教育是一个课内课外互动的过程,它绝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更为重要,只有将二者融入到培养学生的整个过程中,才有可能达到目标。
记者:请您寄语母校。
莫教授:对一个具有百年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学校而言,机会和希望是并存的。良好的学术氛围是它深厚底蕴的体现,独特的校园文化则是历史造就出来的。虽然地处西部,但是她对这片土地的贡献巨大;尽管有些方面还在努力提升之中,但只要我们抓住根本,不忘特色,强化优势,弥补弱项,学校一定能赢得更大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