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思政课教师,也不是辅导员,而是教学一线专业课教师。但我并未游离于思政工作之外,专业课教学也应服务于“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目的,也需要思政工作的引领。专业课教师在讲好专业课的同时,应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同向而行,帮助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高校以培养人为主要目的,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核心问题。《礼记·学记》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说文解字》称:“育,养子使作善也。”都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向善,提高道德,树立崇高理想。我们提倡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其中更强调“有理想”“有道德”。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工作所强调的由12个关键词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至少有7个与德育相关。和谐、公正、平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中国传统德育的重要内容。师范院校要培养人类灵魂工程师,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就决定了我们在思政工作方面应该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思政教育和德育不能只在思政理论课上讲,更应将其渗透到专业课,尤其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专业课教学中。
人文学科主要指文、史、哲等基础学科,以古往今来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为学习对象。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优秀文化中,无不强调对崇高理想和“德行”的重视,在人文课程的授课中教师应利用相关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我在《中国古代史》课程中曾讲授宋末崖山海战,在讲到陆秀夫负帝沉海,杨太后、张世杰等汉族十余万民众随之蹈海求义时,不觉动容,情难自禁,学生也随着我的情绪而深受感染、激情澎湃,这节课显然就收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讲历史课,可以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讲哲学课,可以结合古代圣贤的“修齐治平”,树立学生“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责任感,帮助学生建立理想人格;讲文学课,则可以借助相关典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友善、诚信的品质。
专业课教师在思政和德育方面发挥作用,绝不限于课堂讲授,更应该体现在个人日常行为尤其是与学生的交往上。我们不仅要讲对理想和德行的追求,更应该在学生面前展现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要身体力行“君子人格”。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君子”人格,在很多方面与合格共产党员有相通之处。我们要求学生做合格党员、优秀团员,可以先从对“君子人格”的追求做起。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这个意思。如果教师讲崇高理想,但现实中斤斤计较蝇头小利;讲敬业,但自己以科研为借口课下不愿与学生有一分钟的交流,不愿帮学生修改论文;讲与人友善、公正平等,但对学生态度粗暴,考试评奖不能做到不偏不倚……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去追求真善美,怎么可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近来,理论界掀起了重新认识王阳明学说的热潮,我借用王阳明先生的核心观点与同事共勉:大学专业课教师要知行合一,不仅要“讲”道德,更要“行”端正。不要认为专业课教学仅是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更应认识到其同样也是大学思政工作、德育工作的重要窗口,要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通过这扇窗口将崇高理想、君子人格映射到学生的心坎。
(编辑:刘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