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网站数据

尚季芳 :大家都来做口述师大校史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7-12-05浏览次数:3373

    口述史亦称口碑史学,它是以搜集和使用口头史料来研究历史的一种方法。在文字产生之前,传递历史主要靠口耳相传,这就是最早形式的口述史。进入阶级社会后,为了维护和强化统治秩序,统治者组织编撰官修史书,因受“成者为王败者寇”观念的影响,所谓的正史往往对当时的统治者极力赞颂其“丰功伟绩”,而对前代王朝不利于自己统治的史实要么语焉不详,要么歪曲遮蔽,甚至丑化,以宣示其灭亡前朝的合法性。

 

 

 

    抑有进者,传统社会底层民众被深深地幽禁在痛苦的深渊中,加之统治者宣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封建观念,以致民众被斥之为“黔首”、“刁民”、“草民”、“贱民”等各式贬称,故历史的书写者编修的所谓正史只关注统治阶级的一言一行,普通民众不应该写,也不值得写。正如梁启超所言“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通读中国的史书,“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因是之故,真正的历史创造者人民成了历史的失语者和边缘化的群体,丰富多彩的历史就这样被阉割得体无完肤。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法国年鉴学派的兴起以及现代化浪潮波及全球,一批历史学家主张将人民大众的历史作为史学研究的核心,宣称历史必须书写人民群众的灵与肉,历史必须呈现每一个人的尊严。如今,将历史的目光投向底层,研究普通民众的思想、心理、言行和日常已经成为史学的浩荡潮流。

 

 

 

    因应历史大势,近年来,校史的研究也出现了新的转向,即由政治化的校史转向学术化的校史,研究方法也从纸质文献转向了将其与口述相结合的二重证据。  

    换言之,研究者除了重视纸上的记载,关注领导人的言说之外,更重要的是利用口述史的方法,将普通师生的声音纳入到校史的研究范畴,挖掘记录鲜为人知的学校轶事,编写出更全面、更有人情味的校史。

 

 

 

    目前,国内众多高校十分重视口述校史。2014年华东师大档案馆编辑出版了《丽娃记忆:华东师大口述实录》;2016年西安交通大学校史与大学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出版了《交通大学西迁亲历者口述史》。一些高校已启动了口述校史计划,如2017年3月,清华大学校史口述访谈工作启动,清华大学校史编委会主任、校党委副书记邓卫表示,要把口述访谈作为今后校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17年4月,安徽师范大学启动口述校史采编工作,该校党委副书记李琳琦指出,做好口述校史采编工作,有助于丰富档案馆藏、弘扬师大精神,更好地发挥校史育人功能。华中师范大学建立了“口述校史”网站,对教师、学生以及校友等进行全方位采访,定期上传网站,影响很大。

 

 


 

    我校作为百年老校,有着丰厚的历史遗产和卓尔不群的精神,从古都走来,在陇原勃发,师大的发展承载了众多历史的变幻和沉浮,承载了诸多师生的回忆和梦想。我们理应用影像、用口述记载那些躬耕于这片沃土上的师生的真情话语、理想情怀、生活情境和喜怒哀乐,记述他(她)们在这里的奋斗史、创业史和发展史,用他(她)们的鲜活事例教育和激励年轻的后进者。故他(她)们不应随着时间的逝去湮没无闻,而应发扬光大。

 

 

    事实上,我们的团队早在2012年师大110周年校庆时已经采访了几位校友,采访稿发表在研究生院主办的《木铎金声》上,反响良好。为了进一步做好口述校史,2017年3月,历史文化学院组织成立了西北师范大学口述史协会,社团成员采用陌生拜访法和熟人介绍法联系并采访了数十位平均年龄在八十岁以上的退休教职工,他们上世纪四十至九十年代工作在学校的各个岗位,亲身见证了师大近半个世纪的变化。他(她)们以讲故事的方式,为我们展现了师大人平凡而伟大的个人经历和历史记忆。通过整理这些口述资料,让吾辈认识到了一个更加温情、更加真实的师大。

 

 

    口述校史是对老一辈师大人最好的敬意,是让普通师生的人生经历进入历史的勇敢尝试;是学生主动探寻母校发展踪迹的一次实践,是一次学校历史与学生实践焦点的对视。我校蕴含百年积淀,以口述形式从不同视角了解母校,有利于对师生进行学校优秀传统和优良校风教育,有利于增强广大师生对母校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利于更好的传承校训、校风和学校精神,激励师生为学校的进一步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基于此,《西北师大报》开辟口述史专栏,登载对师生和校友的口述实录,您的一篇故事,一个情谊,一段苦乐,一幅老照片……都是我们所热烈欢迎的。希望广大师生和校友能够充分认识到口述校史的意义,参与到口述校史的行列中来,无论您是领导、教师亦或校友,你们都是学校最可宝贵的财富,都是我们重要的口述对象。您的话语将见证历史、激励来者。

 

 

    “百又十五今回首,寻访历史筑梦人。”我们期待着与您的相聚。

 

     投稿邮箱xcb@nwnu.edu.cn,联系人:牛丽杰,电话:7971944

 

   

(策划、编辑: 薛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