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网站数据

阎岩: 学科建设既需“选种”又要“剪枝”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1-03浏览次数:3617

    近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了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信息一出便在各高校中引起不小震荡。巧合的是,我们学校刚刚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的反馈意见,字字如针,句句见血,令人不得不忧思并警醒。严肃来看,面对评估结果该作何姿态,如何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当是我们接下来的一个“重头戏”。
    发展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亦退。学校只有把自身发展的纵向比较放置于同类高校同类学科的横向比较中,方能找见自己的位置、掌握发展进步的速度,方能在知己知彼中发展好学科基础、培育好学科优势和特色。纵观本轮学科评估结果,居榜首者仍以拥有传统优势学科的高校居多,这基本符合学科自身发展规律,也反映了学科基础和内涵建设的重要性。可喜的是,本轮评估重在“质量”,真正把学科质量建设和内涵建设提上了日程,比如在科研成果认定方面实行代表作制,对科研水平的考量更加凸显,以数量和规模为主要指标的评价已然成为过去时,这对各高校科学规划学科建设无疑大有裨益。
    其一,与其他各类高校排行榜相比,该学科评估的科学性、严肃性、专业性显而易见,四年一轮的评估机制尊重了学科发展规律和高校人才培养规律,可以帮助指导学校在持续发展且相对稳定的时空里进行学科布局和调整,因此学校应从思想认识上更加重视和警觉这一结果。
    其二,学科排名固然有尚需改进的地方,但已不可避免地产生并释放出“榜示”功效,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不同学科社会影响力由是可见一斑。名列前茅者自然不敢居功自傲,当须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屈居末位、一落千丈者甚至榜上无名者,更该痛定思痛,寻找出路。
    其三,学科评估的大门向全国所有高校敞开,并非行政命令式的强制实施,属于各高校自愿报名参加。学校各学科特别是结果不理想的学科既然有勇气报名参评,就该有勇气直面结果,进而反思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在综合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着手整改,而不能只抱着“重在参与”“露露脸”的心态来消极应对。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学科作为大学组织构建的基本元素,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的基础和前提,其结构使大学成为高度专业化的学术组织和人才培养机构,一定意义上具有龙头地位和作用。因此,提升学校办学质量水平,必须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正如培植一棵大树,它不是一蹴而就、拔苗助长的工程,也不是“兄弟分家”那么简单的工作,更不是“不见阳光”“闭门造车”的自娱自乐之举。“大树理论”告诉我们,它需要时间,需要强本固基,需要沐浴着阳光向上生长。
    据学校发展规划处统计,本轮评估中,西北师大参评的28个学科中,教育学为B+,中国语言文学、数学为B,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美术学等6个学科为B-,心理学、体育学、中国史、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等5个学科为C+,其他学科未进入前70%。就榜上有名的学科而言,结果也不尽理想。部分学科发展明显有所下滑,如果以“高位徘徊”或“稳步发展”来作自我评价,也只能是聊以慰藉,因为在我们发展的同时,别的学校则发展得更快,与同类比较中相形见绌自在情理之中。仔细分析这些上榜学科,无一例外属于我校传统学科。
    那么,两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第一个问题,上榜学科的质量如何保证、如何再上台阶、如何实现自我超越?第二问题,未进入前70%的学科,该何去何从?是继续冲刺发展,还是对那些优势特色学科发挥“助攻”作用?根本上说,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学校学科建设中“学科定位和学科布局不科学”的结果使然。深入反思、认真讨论并妥善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学校在新时代实现新作为、新百年再创新辉煌的当务之急。


    我国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专业设置按“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个层次来设置。在实际建设过程中,我们曾一度对“综合性”趋之若鹜,而且简单地把学科门类齐全甚至把举办非师范专业当成综合性的主要特征,于是在扩展增设学科门类上下偏功,盲目申报建设新学科;另外还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把部分二级学科分离出去独立建设,让二级学科与一级学科并行发展,导致学校的学科建设无法“聚核”,造成“本根不存、优势不优、特色不特”的现象。当然,随着学科动态调整,部分二级学科也可能爆发出前所未有的潜能,在一定阶段超越一级学科,但从长远来看,这不是学科建设的有利之策。离开一级学科的滋养,加之长期不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依然独木难成林。而且,一所大学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受限于地域条件和经济发展的地方高校,如何让有限的资源和能力集中发挥作用,形成聚合效应和集成优势,必须有所思考和侧重。
    因此,对我们而言,学科建设既需“选种”建设一级学科,更要对二级学科进行“剪枝”。
    一是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据我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好多地方师范院校比如浙江师范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从上一轮评估中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有针对性地调整优化布局,通过四年的建设,在本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了很大进展。他们深谙一个道理:“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句广告词没错,是理想性的,是激励性;但在学科建设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务长远、务实功,要坚持有多大的能力唱多大的戏,有多大的舞台唱多大的戏。对于我们来说,更该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切忌摊的面太大,遍撒胡椒面。只有扬长避短,有重点、有倾斜地扶优扶特扶强,遴选并集中建设一批已有一级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才能打牢学科的“根基”,带动其他学科发展,也才能在“高原”之上建起“高峰”。同时考虑部分二级学科过于脆弱而不能支撑一级学科发展的现实因素,该“下架”的“下架”,该撤并的撤并,通过关停并转、整合资源实现集约发展。
    二是要破除学院阻碍学科建设的壁垒。以前的“系”也好,现在的“学院”也好,它都是学科要素中的“组织单位”。离开这一“学科组织部门”,学科的建设职责就会落空。但是各高校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都把“学院”当成学科建设系统来设置,而非当作行政系统来管理。不依学科设院的最大弊端就是不但没有把学科发展起来,反倒丢弃了传统学科的传统,削弱了优势学科的优势。科学的学科布局应按已有一级学科设置学院,部分具有发展潜力和学校重点建设的二级学科,虽可设院建设,但应区别发展。比如撤并那些连学科队伍条件在一定时期内都难以达标的学院就显得异常必要,通过全面深化综合改革,破除“一人一庙”的学院建制,消除固有利益的藩篱,推进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切实让学院成为学科的组织单位,承担起统筹学科建设的责任。
    三是注重学科交叉与融合。这既是凝练学科方向的需要,也是建设学科群、发挥集成优势的必由之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学科间不再局限于单纯的某一领域的研究,而是跨学科,跨领域研究,这也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浙江师范大学的非洲研究院就是地方师范院校中的较好案例。它融合了不同学科,发挥团队效应,不仅集成了学科优势特色,标高了成果显示度,而且通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发展成为国内有影响的非洲研究智库。我们必须切实把学科交叉融合当成一回事,凝练出适合自身、独具特色,能反映核心竞争力的学科方向,让每个学科“开门亮户”“礼尚往来”,让不同学科在枝繁叶茂的同时,又能错落有致、竞相发展、交相辉映,进而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良好局面。除了学科按照规律相互融合交叉之外,在日常运行中,学科建设委员会应似承担起这样一个统筹的责任。
    四是让学科大树进行光合作用。要想学科大树“顶天立地”,必须重视学科的社会服务贡献。这是本轮学科评估中最亮眼的一个方面。但是我们不可简单地把“社会服务”独列于学科建设之外。在开展社会服务方面,大学不同于其他行业、研究组织、社会组织等单位的唯一之处就是,大学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必须是通过学科建设来完成,这是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基础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离不开时代发展潮流,必须在“传道授业解惑、顶天立地做人”上有所作为;应用学科更该重视现实需求,致力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惟其如此,学科建设才能显示出勃勃生机。


    大学之大,可谓大楼,可谓大师,但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之上。回顾115年的办学历程,西北师大的“大”体现在:一是肇启于“1902年京师大学堂”,以师范先身之历史,显开师范先河之地位。历史悠久,“出身高贵”,乃其一“大”。二是“抗日战争”的史实,承载和反映了师大在民族存亡之际的精神抉择和教育救国之理想。辗转西迁,保存力量,迂回救国,正是西北师大“爱国进步、诚信质朴”和“大义落难”精神的体现。三是三渡黄河,两越秦岭,数易校名,让“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在“人”、“人才”身上体现。检视学者和教授们的历史延续,西北师大的精神面貌不言而喻。历史惠馈西北师大诸多名家、大家。“一代先贤”若李蒸、黎锦熙、袁敦礼、董守义……“无数俊彦”如李建勋、胡国钰、吕斯百、孔宪武、常书鸿、陈涌、黄胄、彭铎、郭晋稀、程国栋、薛群基、李秉德、金宝祥、金少英、南国农……正因为有了不胜枚举的前辈师长,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人才。这是大学又一“大”义。步入新时代的西北师大,我们怎样传承这个“大”?如何发扬这个“大”?一句话,“传道授业解惑,顶天立地做人。”这是我们的先师、西北联大常委胡庶华先生1939年给毕业同学的题词,与“知术欲圆、行旨须直”的校训一脉相承。“顶天立地”,教育如是,学问如是,做人亦如是。一世纪道德文章,百余年立心立命。寄望全体师生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把学问做在天地间,仍是西北师大步入新时代孜孜以求的精神传承。
    “高举师范教育大旗,遵循新常态下的大逻辑,围绕学生成长这个中心,依靠教师发展这个根本,突出教学重心,把科研与教学有机融合,把传承特色与创新改革有机结合,把自身发展与服务社会有机结合,夯实德智体美基础学科的根基,强化应用学科的社会需求导向和实践性,美化育人环境,筑就一条着力培养学生‘人文情怀、国际视野、系统思维、批判性创新思维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的特色之路,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努力为民族复兴培养更多人民满意的优秀教师和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重温学校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仍然令人振奋,正如这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反馈的一样,这既符合学校发展实际,也具有时代前瞻性。遗憾的是,我们的的确确落实得还不到位。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轮学科评估和刚刚结束的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全面深刻地检查诊断了学校的本科和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找出了学校建设发展中的“病症”,也给我们开出了提升质量、内涵发展的“方子”,就等我们“对症下药”。对于历经115年岁月洗礼的西北师大来说,一旦放弃了这次“治疗”,如果还一味地沉湎于“百年荣光”而沾沾自喜不再奋蹄,如果不能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转变思维阻力,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势必就错失了再次发展的良机,那该是西北师大及师大人多大的“痛”啊!

    以上仅为个人拙识浅见,偏颇之处在所难免,敬希领导及专家批评。

(编辑:陈秀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