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图片

老网站数据

当前位置:首页  老网站数据  校园快讯

心有猛虎 细嗅蔷薇 —— 访“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传媒学院学生王雯静



        如石或豪情满怀者,胸中依然有一份清淡灵动,一份安然静默蕴藏其中,依然会有柔弱而美丽花朵启颜开放,随清波婉转,赏风光霁月。
       “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接受采访时的王雯静平静自然,素雅清秀的脸上带着让人舒服的微笑,如蔷薇芬芳,如兰草葳蕤。淡淡的黑眼圈悄悄地透露着眼前这位清新美女和众多媒体人一样,也是昼伏夜出的夜晚生物。对此,她笑着说:“熬夜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夜里,人更容易沉淀自己,更能直面人性的深处。”
                                

与梦初相遇


       席慕容《初相遇》中写着:“美丽的梦和美丽的诗一样,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常常在最没能料到的时刻里出现”。王雯静与梦初相遇正是如此。
       2003年,那场骇人的“非典”,现在回想仍令人心有余悸。但对王雯静来说,这次“非典”却开启了她梦想的大门。

        在那些人人谈“非”色变的日子里,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不顾危险,奔跑在死亡一线。他们时刻关注着“非典”的最新动向,把最前沿的消息第一时间告知大众,他们就是新闻一线的记者。当时还在上小学的王雯静,被那些忘我的记者深深的震撼了,一颗梦想的种子从此开始生根——“我也要做这样的记者!”
                               

清醒着做梦


       王雯静对待自己的梦想就像个骑士要追逐天涯一样拼命,就像想要回到彩虹桥的巴莱克人一样奋力战斗。梦想的实现过程并没有彩虹糖般的诱人色泽,唯有脚踏实地的像个老农一样的耕种,毫不浪漫。
       新闻工作不是闭门造车,王雯静从决心要做记者开始,就明白以后的道路有多么艰辛。
       2013年高考滑档的她,来到这所百年老校,学校独特的历史魅力驱赶走了整整一暑假的抱怨与不满。她发现这里有自己喜欢的专业、有帮助自己的老师、有温暖上进的团队。在这里,她也可以淋漓尽致地挥洒汗水、实现梦想。
       初入大学,王雯静加入了学校的新闻中心记者团。三年,从一个对新闻工作一无所知的“小白”,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学生记者,直至成为团长。她笑着说,自己刚进入记者团的时候,连一篇人物通讯都不会写,被修改了很多次,还是未能发表。但是她并没有灰心。当后期学习了如何写作采访稿后,她灵活运用学习过的知识重新写了这篇采访稿,最终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正是由于如此积极进取的态度,她大二就被老师推荐成为《光明日报》的实习记者。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这是多么耀眼的荣誉,但是王雯静在激动后清醒的明白自己该做什么。
       虽然只是实习,但是一切都让刚踏入新闻第一线的王雯静在新鲜中又感到胆怯。第一次参加全省大型会议,坐在角落的她甚至不敢张口向工作人员要会议材料;第一次出差参加集中大型采访,她紧张得不敢开口提问,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她后来一次又一次的锻炼中克服的。没有这些经历就没有成长,没有梦想旅途上的进步。
                            

梦想和远方


       热爱工作,热爱梦想的王雯静,更热爱生活。她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好的点滴。她说,新闻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好的新闻是从生活中的感悟思考开始的。在生活中,王雯静更愿意让自己放松一下,手机不离手,是十足的“手机控”,她说:“我们新闻学专业的学习光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其实你只看到了我在刷屏玩手机,但这也是一种学习。”
       在这个过程,王雯静收获到不少的新闻素材。她的那篇《供暖战线上的“守卫兵”》,深入而实际地展现了学校十年如一日为广大师生做好后勤工作的供暖工人,这何尝不是她热爱生活、深入生活的杰作。

 


       关于未来,王雯静说:“新闻报道不是信手捻来,也不是花前月下的抒情浪漫,而是对新闻事件的真实反映,是经过对文字的精心锤炼,将思想和观点隐藏在客观事实中的绝妙诠释。我将坚守理想和信念,作历史的亲历者和记录者。新闻人不仅是一项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我坚信新闻与正义一直存在,我愿意奔跑在这条看似没有尽头的长路上。”
       这正如电影《等风来》中所讲到的,记者就像一个扫雪工,这个世界被茫茫的大雪覆盖住了它原本的面貌,但只有扫雪工知道这不是真相,他们必须还这个世界最真实的面貌,尽管会受到非议与不理解,仍要坚持正确的事。现在还是一名大三学生的王雯静,在她的旅途中还会遇见更好的自己,还会走过更远的远方。
       有人的心是虎穴,穴口的几朵蔷薇免不了猛虎的践踏;有人的心是花园,园中的猛虎不免给那一片香潮醉倒。而王雯静的心里,是与那些人不同的,她想着很多人不敢想的事,也做着很多人不屑于做的事。她心有猛虎,在细嗅蔷薇。